“退潮之后方知谁在裸泳。”巴菲特的这句名言或许是理财基金一周年生日最写实的注脚。一年前作为创新产品的短期理财型基金一推出即受到热捧,如今却由于流动性不足、收益率不高逐渐遇冷,近来更是遭到巨额赎回。业内人士判断,用来冲规模的“帮忙资金”是理财基金“裸泳”的背后推手之一。
流动性与收益率成两大硬伤
自去年5月9日华安基金与汇添富基金首批两只理财基金成立至今,理财基金诞生已近一年。诞生伊始,作为基金创新产品,短期理财基金填补了短期银行理财产品的空白。
“低费用、低门槛,并且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透明度和流动性,是其优势所在。”华宝证券基金分析师王晶认为,但是和目前的货币基金创新产品相比,这类产品缺乏实质性的创新,在收益率没有优势的情况下,市场难免“用脚投票”,理财基金遭到明显冲击。
事实上,就在今年1月,基金公司发行理财基金的热情依然高涨。除了建信、中银、工银等银行系基金公司,易方达、华夏、博时等大牌基金公司也在大力发行理财基金之列。据统计,仅1月份就有十家基金公司发行理财基金产品。然而春节过后,进入2、3月份却分别只有两家银行系基金公司成立理财基金;到了4月,新成立的理财基金仅有一只民生加银家盈理财月度债券。
“理财基金流动性不如货币基金,收益率不如债券基金。”华泰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研究员王乐乐说,现在也只有一些有传统优势的银行系基金公司还在发行此类产品了。
反观理财基金的竞争对手,货币基金展开T+0创新,即当天申购当天赎回,大大增加了流动性,且近期收益率表现优异。同花顺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货币型基金总体收益率为1.18%。与之相比,纳入统计的93只短期理财基金最近一个月以来的平均回报仅为0.29%。其中,国泰6个月短期理财债券最近一个月的总回报仅为0.02%,交银理财60天债券则为0.04%,位列收益率倒数两位。
“裸泳”最高缩水达94%
从刚刚公布的基金一季报中可以看到,多数理财基金遭巨额赎回,规模严重缩水。而只有退潮之后,才知道谁在裸泳,一季报披露的份额变化也让“帮忙资金”浮出水面。
何为“帮忙资金”?好买基金分析师卢杨告诉记者,成立基金一般需要大量的首募资金来拉规模以起到羊群效应,基金公司会让银行、保险、券商等其他金融机构提供一些资金充量,约定在基金成立一段时期之后就退出去。卢杨表示,“帮忙资金”早就是业内公开的秘密。
如工银60天理财债券一季报显示,其A类份额从1月28日成立之初的103.9亿份,减少到一季度末的23.4亿份,缩水78.46%,赎回额度82亿元。该基金的B类份额缩水更是高达90.03%,赎回资金超过25亿元。仅一只理财基金就缩水超百亿元。
同花顺数据显示,一季报中排在份额缩水榜首位的理财基金是交银施罗德基金去年11月5日成立的交银理财21天债券,从成立初的到一季度末,缩水达94%。
华宝证券基金研究员李真认为,帮忙资金是这些基金规模“虚假繁荣”的幕后推手之一。主要面对中小散户的理财型基金对规模要求相对高,需要的资金量也大。在规模效应下基金经理就容易操作,获得相对高的收益率;而规模缩水对收益率肯定会有影响,甚至可能会损伤投资人利益。
“帮忙资金”的游戏规则
资深基金研究人王群航表示,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中出现的一种流动性特别高、逐利性特别强的游资。“帮忙资金”不只是新发行时的基金中不乏身影,小微基金在特定时期也需要,季末、年末特定时点都有“帮忙资金”存在。
“说是帮忙,当然忙肯定不会是白帮的。”来自券商的一位投资策略总监表示,基金公司会找有合作关系的投资机构给予一定的好处。以券商为例,如提供一亿元的“帮忙资金”,基金公司一般是以五到六倍交易量的形式返利给券商,即五亿至六亿元的交易额。券商对基金的佣金费率最高为万分之八,那么这笔帮忙资金的成本大概在48万元上下。
“基金公司和帮忙机构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李真认为,这是行业一直以来存在的现象。但是长期来看,帮忙毕竟不可持续,保险、券商等机构如今更关心的是基金的业绩,而不是这些从投资体系之外挣得的“寄生”资金。
由于“帮忙资金”来去隐秘,王群航也建议投资者,在目前市场无法禁止的情况下,不必拘泥于一定要认购新基金。对于在特定时期需要帮忙资金维持规模的小微基金,也应该冷静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