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2年结构性理财产品在国内出现以来,产品研发能力较强的外资银行曾担纲发行主力,而今中资银行在结构性产品的研发、销售上已夺取主动权。
数据显示,自2011年来,中资银行以接近30%的季均增幅发行结构性产品,2013年一季度,中资银行共发行结构性产品170款,接近2011年全年发行量。结构性产品已不再是外资银行的专利。
形成定期发行模式
结构性理财产品是在交易结构中嵌入金融衍生工具的一类理财产品,其挂钩标的非常丰富,包括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债券价格、商品价格、基金以及各类指数等。由于其产品设计比一般理财产品复杂,因此对发行方的操作能力有一定要求。
随着我国银行理财市场的蓬勃发展,中资银行在结构性产品的研发、销售方面加快了步伐。普益财富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3年一季度,中资银行共发售结构性产品900款,季均环比增幅为26.56%。从2011年的全年206款(月均17款)到2012年的524款(月均43款),再到2013年一季度的170款(月均约56款),发行不断提速。
普益财富研究员曾韵佼表示,这反映了参与发行结构性产品的中资银行在增加,一些银行已形成了结构性产品的定期发行模式,研发能力的增强使得产品挂钩标的的覆盖种类也逐渐扩大。
一位不愿具名的外资银行财富管理部门总经理对于这一现象的出现并不感到意外,“结构性产品是由外资行带进中国的,多年发展后,中、外资银行的产品类型已慢慢同步,对于中资行来说,早已突破了产品设计的人才瓶颈。”
在光大银行财富管理中心总经理张旭阳看来,目前中资银行的结构化理财种类已相当丰富,但并非所有的中资银行都热衷于发行结构化理财产品,有的银行倾向于发行结构化存款产品,这与各家银行的策略有关。
多有保本设计
中资行结构性产品设计能力的提升,从其挂钩标的种类就可窥见一斑。曾韵佼表示,从中资银行的结构性产品挂钩标的来看,除了利率、汇率之外,大宗商品(尤其是黄金)也被越来越多的中资银行所选择,另外股票、基金、指数等也渐渐成为挂钩标的,相关产品呈现迅速增长趋势。
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3年一季度中资银行共发行的900款结构性产品中,挂钩利率的产品数量最多,占比达到41.44%。其中渤海银行发行了244款,产品收益均与3个月期以美元计伦敦同业拆借利率挂钩,设计方式有看涨、看跌型,也有区间累积型。
挂钩黄金价格的产品有178款,占比达19.78%,工行和招商银行发行较多。此外,广发银行也形成了定期发售黄金挂钩结构性产品的模式。而中行则发挥了其擅长国际业务、熟悉国际汇率市场的优势,其挂钩汇率的结构性产品的发行量是所有银行中最多的,共有68款。
曾韵佼表示,中资银行的结构性产品比较受市场欢迎有几个重要原因。首先,中资银行91.78%的结构性产品保证本金,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投资者风险;其次,在产品期限方面,中、外资银行产品也有显著不同,中资银行81.11%的结构性产品期限在6个月以内,仅2.3%的产品期限长于1年,投资期限明显短于外资银行;第三,在标的资产的选择上,中资银行规避了较高风险资产,主要挂钩银行熟悉的利率和汇率。
对于中资行结构化产品发行加速带来的冲击,上述外资行财富管理部总经理看来并不担心。他表示,中资银行理财顾问的专业水平较外资行并不占优势;而在投资标的方面,由于中资行在境外市场的资源有限,所接触金融产品范围也逊于外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