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初“看闹猛”式的热闹,到之后若干年的沉寂,再到十年后,重新回暖。这大概就是F1落户上海十年的缩影。 那是2004年,F1上海站首次设立。新鲜感及过节式的狂欢让上海赛车场在“开门之日”即迎来27万观众之巨,这种热潮一直延续了3年,每届比赛观众人数均保持在24万左右;但随着这种新鲜感及看热闹的心态逐渐退却,地处上海远郊区嘉定,交通不便,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的欠缺,当然,主要还是因为中国缺乏赛车文化,让F1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低谷,每年的现场观众仅12万~15万间,以至于传出了F1将告别上海,因为年年巨亏;这种传言被上赛场和F1的一纸10年新合约扔进了黄浦江,在培育了7年的赛车市场后,在地铁11号线连接了上赛场所在地嘉定区和上海市区后,F1在上海又重现曙光,2012年吸引了18.5万观众,2013年观众人数更是上涨到19万,均创下头三年后的新高。虽然中央电视台因为利益问题宣布放弃转播,但2013年F1上海站依然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了超过20亿人次电视观众,全球超过150家电视台进行转播。 要说上海有没有汽车文化?4月13日和14日两天,数百名球迷一直举着海报,手拿签字本围在赛事接待酒店波特曼门口,他们高喊着维泰尔——红牛车队车手、三届F1冠军——的名字,此前另一位冠军车手汉密尔顿住在这里时,也享受过同等待遇。在四季酒店、万豪酒店等其他酒店也都有类似情况出现。 “我以前最喜欢Kimi(莱科宁),现在觉得红牛车队的Vettel(维泰尔)还行,长得样子挺可爱。”酩悦轩尼诗帝亚吉欧洋酒(上海)有限公司(MHD)公关经理赵洁璟,是一名典型的“80后”,就像她说话时常夹带着英文一样——她也更愿意称呼自己的英文名Joyce,而非中文名——上海相比于中国其他城市的确更接受这些舶来品。F1如此,网球大师杯、高尔夫汇丰杯亦如此。 “有Kimi的时候,我年年都去现场。”其实Joyce并非铁杆车迷,甚至还不会开车;无论莱科宁,还是维泰尔,亦或者红牛车队,也都不像舒马赫、法拉利那样老少尽知;F1比赛现场发动机发出的声音更是高达150分贝,超过波音747飞机起飞时的声音,并持续2小时之久,所以赛车手都得戴着耳罩,在比赛现场,说话如果不借助于耳机,那“通讯”真的就只能靠吼。这些看似阻止了普通人,特别是女性对赛车的兴趣,但Joyce依然乐此不疲,除了上海站的比赛外,其他每一站比赛,她都会在周末守在电视机前,并发微博评论比赛情况。“我从小就跟着爸爸一起看F1,半夜起床。”Joyce的小时候是上世纪90年代初,那时候中国绝大多数地方的人还不知道什么叫F1,就连中央电视台也还没有开始直播赛车比赛,通常是在深夜的电视垃圾时段录播比赛实况。 但这种汽车文化更多的可能还是出于追星的性质。以至于中国第一位F1车手马青骅出现在上赛场练习赛时,虽然也能引起轰动,但还只能作为举办方的噱头用于满足观众心理,且这种关注度和商业价值无关。马青骅身背三个赞助商,分别是乐家卫浴、美泰风火轮玩具以及豪雅手表,没有一个中国品牌。 F1上海站运营方上海久事赛事公司总经理姜澜说:“马青骅的成长是F1中国最大的亮点之一,可时至今日却没有一个中国商家珍惜这个机会。是否只有马青骅跑了第一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但事实上,这是一个很功利的误解。马青骅仅仅出现在F1赛场上这个现象就已经吸引了多少关注度,即使他跑了最后一名,他身上的品牌价值依然可期。何况他是中国第一位F1车手。”确实,尽管还只是一名试车手,但其实,马青骅也已经是这个星球上开车最快的二三十人之一。 马青骅现象在F1上海站也同样存在。在上海站刚刚设立的初始阶段,出于巨大的好奇心,中石化、联想、爱国者等一批中国企业赞助F1,不过,如今却很难看到中国品牌的影子。从总冠名瑞银到车队赞助清扬,F1上海站基本上被国际品牌垄断。“在国外,赛事平台资源充分挖掘的工作已经做得非常成熟,越是有影响力的赛事对其传播价值的认可度越高。相比之下,国内顶级赛事平台的意义和潜在影响力,尚未被国内高端品牌所完全认识到。”上海久事国际赛事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惠民说。 所以,围绕F1上海站“非主流”、“赔本赚吆喝”的质疑一直存在。“很多人会问,F1上海站什么时候能赚钱?这种说法很肤浅,其实,F1的游戏规则早就摆在那里,只是看你会不会玩、玩不玩得转而已。”姜澜说。F1和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赛车场合作,只给售票权和推广权,承办方没有办法获得这个赛事当中的任何商业权益。 备受外界批评的一个数字是,为了承办F1,上海赛车场造价26亿元人民币,每年F1上海站的承办费2000万美元,10年来每年亏损1.6亿至1.8亿元。 姜澜也曾眉头紧锁,压力巨大。但如今,他脸上的笑容逐渐增多。因为,单靠“场地租赁”一项收入,上赛场自身的运营费用就已经能抵消了。每天42万元的场地租借费,每年利用天数达到了280多天,须提前一年预订场地,法拉利、保时捷、奔驰、宝马等各大汽车厂商经常会为了一个黄金档期争执不下。据悉,除去举办各类赛事以及必须的赛道维护时间,上赛场几乎没一天空闲。新车发布、产品测试、试驾体验、驾驶培训、客户招待……名目繁多的活动在上赛场接连举办,甚至连一些保险、化妆品等行业的大品牌,虽然表面看来与赛车没有直接关系,但也会借助上赛场这个高端平台、广阔场地来举行大型推广活动。为了缓解赛道租赁供不应求局面,位于HK看台附近的上赛场第二维修区将在今年年内落成。它将上赛场的“上”字分成上下两块,可以同时租借给两个客户。这样也满足了不少中小客户的需求。 F1也带动了嘉定的发展。10年来通过F1赛事平台,共吸引了180余万海内外F1车迷及旅游者来上海观赛。而2005年,嘉定全区接待游客量仅251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4.3亿元;到2012年,嘉定接待游客预计为1200万人次,实现旅游直接收入约20亿元。汽车旅游收入已经占到嘉定旅游产值的三分之一。 和F1上海站同时崛起的还有一座世界级的汽车城诞生在嘉定。大众等汽车企业聚集于此。其中,F1是少人问津的嘉定招商的最好招牌。 F1总裁伯尼?埃克莱斯顿说:“当在一个地区的赛车文化并没有完全普及之时,它的最大用途仍然是城市名片、形象。”所以,上海市政府决定把F1留在这里。 伯尼还说:“如果拥有汽车制造商背景的车队愿意在中国做更多的推广活动,一定能促进F1文化在中国的推广。”其实,相比于10年前,已经有越多越多的中国车手出现在各级赛车比赛中。虽然如今的马青骅参加一个赛事要亏一栋房子;虽然培养一个赛车手达到F1的水准要耗资上亿元,再富裕的家庭也难以支持,但凡事总有一个开头,何况培育本土选手,不是办赛方的职责,而在于这项运动本身的推广能力。谁都知道,姚明之于NBA,刘翔之于田径,李娜之于网球的作用。可毕竟,一位世界顶级职业选手的成就,并非一朝一夕速成。假以时日,中国汽车厂商也懂得了F1之于汽车产业、科技研究的带动及宣传作用,也设立车手培养体系,那将是中国F1及中国汽车业真正的春天。要知道,黑人车手汉密尔顿也是出身寒门,只是他在14岁时就进入了迈凯轮的青训体系。 F1上海站在路上,中国体育产业、汽车产业也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