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层浪。上周,中国银监局出台的《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发【2013】8号通知)最先在资本市场上表现出来:3月28日,A股暴跌64点,整个银行板块集体跌幅居前,兴业银行更是直接跌停。
一周过去了,这个被称为“8号文件”的新政,正给银行的投资理财产品市场带来怎样的冲击,又给投资者带来怎样的影响?
收益率将下行
由于“8号文件”中对理财资金的“非标债权”投资比例作了严格的规定,一时之间,“非债权资产”成为了网络热门词汇。但因为文件同时也给予长达10个月的宽限期,让银行理财业务实现平稳过渡,各大银行似乎并不急于在短期内出台一个应对之策,对理财产品直接做出调整。
“理财业务肯定会做出相应调整,但不会那么快。”一家浙江本土城商行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已经在组织专门的团队对8号文件进行解读、并商讨应对之策,后续理财产品的结构和类型调整是必然的。但管理层都比较谨慎,不可能这么短时间内出台一个明确的方案。
不过,上述负责人也强调,无论银行如何调整业务模式,当高收益的债券、信托类产品被限定规模,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都要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收益率下降是必然的,不仅如此,理财产品必须与投资资产一一对应的新规,还会令银行的资产管理成本大幅度增加。”浙江大学经济学教授金雪军分析,投资比例的限制会直接导致银行在发行相关理财产品的时候更加谨慎,下一步推理财产品时会首选安全系数高的领域,也因而导致两个负面效果:理财产品的整体规模会缩小、收益率也会有所降低。
随着银行陆续落实新政,其推出的理财产品投资模式上又会有怎样的变化?普益财富的方瑞分析,一旦银行放弃“资金池”运作模式,转而回到传统的一对一产品,势必会导致各类产品风险和收益的分化,其中由于一些融资类项目投资期限在一年以上,可以预见这类产品将会拉长理财产品的投资期限。
投资者热情不减
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下降的预期,最终会在投资市场发生怎样的“蝴蝶效应”?这是上周银行投资者集体杀跌的最大动因。
这边是新政可能带给银行理财业务的冲击,那边却是3月27日上交所同期公布的鼓励资产支持证券转让行为,促进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利好券商。更有分析人士判断,随着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下行,加上股市的价值低估效应明显,“8号文件”有望吸引一部分资金从银行资金池转移进入股市,为股市带来赚钱效应。
但现实情况似乎并非这么简单。“理论上所谓的资金"跷跷板"效应是成立的,但现实未必如此。”中信金通首席证券分析师钱向劲告诉记者,现实中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的购买群体多为风险厌恶型投资者,而股市投资却是一项高风险投资,投资群体完全差异化。银行的理财产品即使收益率有所下降,只要高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这批资金还是会有购买热情。
而记者调查的情况也恰与钱向劲的观点不谋而合:在银行业严肃以对、商讨对策的同时,消费者的购买热情似乎并未因此被“浇灭”。
最近,杭州程女士到网上欲续约5万元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却意外地发现这类理财产品出奇地紧俏,连续选了几款都发现已经额满、买不进去,好不容易才抢购进一款期限为38天、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为4.1%的理财产品。
在工商银行杭州庆春路支行,记者看到“今日推荐”榜单上,一款收益率为3.75%、投资期限为37天的理财产品挂着“售罄”的标志。该行行长赵萍萍介绍,这段时间,这种保本理财的产品依然走俏,“8号文件”并未给投资者的投资倾向性带来明显改变。她介绍,事实上,去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已经在微调、呈下行趋势,去年理财产品动辄年化收益率高达5%以上的情况已经不复存在,今年的理财产品收益率普遍在4%左右甚至更低,但在没有更安全投资渠道可供选择的情况下,这些理财产品还是会有一批固定的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