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拍卖行大佬们表态:现在市场不缺货,缺乏的是信心。用通俗的解释就是:现在是市场低迷的调整期,应该是藏家更该关注的机会期,因为众多拍品面临的是触底行情。
进入2013年,艺术品市场又该如何?众多的判断是:基本和2012年持平。也有乐观者认为:市场会稳步趋缓,缓慢回升。无论哪种判断,都带有一定的预测味道,但进入蛇年后,艺术品从业者们直观的感受却是:征集日益困难,这也许是艺术品今年年度表现的第一个征兆。
不缺钱货但缺信心
曾有拍卖行大佬们表态:现在市场不缺货,缺乏的是信心。用通俗的解释就是:现在是市场低迷的调整期,应该是藏家更该关注的机会期,因为众多拍品面临的是触底行情。
果真如此吗?不妨先回顾一下市场的脉络:拍卖企业在日益增多,在近十年内新增数量和速度远超过10年前。而这10年间,市场的变化更是“多级跳”,成交额、成交量、成交率、单件艺术品、艺术家的身价、换手率及各公司的业绩等都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变化。其如同火箭般的速度足以让人咋舌。
统计发现,10年间多数公司的上拍数量都在增加。拍品是越来越多,即便是去年各公司拍品数量、专场数量与几年前相比,也是成倍胜出,市场怎么能缺货呢?
那么市场缺钱么?这是一个会被市场人士否定的问题。宏观讲:国家投资渠道狭窄,众多用于投资的金钱也许会考虑到投资艺术品;微观讲:市场上的钱本不缺,只不过是过去几年间基金、信托表现过于抢眼,而掩盖了个体投资者的风头。综合多名业内人士的意见:市场是不差钱的,欠缺的只是信心而已。
伤害导致持币观望
中国人的收藏传统难以在短期内发生变化,这是市场人士该有的信心。但是,对于今年个别公司面临的征集难问题,有人归为“市场缺信心”的角度。但是,传统不改、人气未降的情况下,是不能轻易认定“信心缺乏”的。不如反思一下市场发生巨变的原因:随着市场的火热,市场的各个环节都日益透明,人们知道了什么叫托儿、什么叫假拍、什么叫做局、什么叫点石成金,什么叫庄家,什么叫作价,什么叫买断,什么叫“暂用客户货款”……
这些“什么”的背后,多数与拍卖中介相关,导致市场出现调整的深层次原因,而非单纯的“市场信心”缺乏。准确说,是“感情”因素,市场给予买家、卖家的是伤害或不公正,这是导致“持币观望”现象出现的根本。
高价熟货无人接盘
过去频繁交割的艺术品已经被推到了一个价格高位,这种“击鼓传花”的游戏不可能无休止地延续,因为击鼓者的鼓点已经被熟悉,参与者也需休息,或者有的已经退出。
艺术品身价攀升的助推手们,不乏一些机构,诸如基金、信托,这些募集来的用于投资的资本,被操盘手们肆意挥霍,换回的是高价的艺术品,随着封闭期的临近,更多的艺术品面临交易,因此市场是不缺货的,但是缺钱,缺愿意参加“击鼓传花”游戏者的金钱。
为何拍卖行猛挖生货?这是因为熟货价格高,无人接盘。而艺术基金为了出货,也只能去募集新的资本,用于对生货的关注,同时将部分资本用于对老盘的补贴。这一点上,拍卖行与艺术基金是心有灵犀的,因为他们曾共同制造过辉煌。
市场不健康遇危机
过去5年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规模,是业内人士都无法准确预测到的。我们听惯、听腻了一种口号:中国的艺术品怎么无法与西方媲美?齐白石卖的比毕加索贵,凭什么不可以?我们已经超过香港了,我们已经与欧美接近或者正在超越他们?
你凭什么底气那么足?你的自豪感凭什么这么强烈。在商言商,艺术品的交易既然以“市场”冠称,为何还存在诸多无法修补的漏洞,譬如假拍、拍假,对拍品实施“买断”,与买家签署“保成交”的委托书等。
也许有的公司资金链将断,也许有的公司海口难以兑现,也许拍卖行无法收回过去的货款,也无法支付给卖家。总之,市场伤害了市场参与者的感情,集中爆发的“被伤害情绪”导致一些公司的信任遭遇危机,而无法顺畅地完成征集,这才导致出现征集难的“困局”,调整期调整的应该是多方面的,“断粮危机”仅仅是开始,如果不认真修复自身缺陷,买家、卖家与拍卖行间的官司将集中出现,届时将出现的恐怕是“关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