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将自己的心率、宠物猪的血压和一颗土豆的发芽长度在七天内的数据记录下来。在动力机械上分别安装三卷瓦纸,并以不同数据设定转速打孔和上色,得到三卷巨大的纸饼。“什么都可以体现时间。”这件作品名为《一周》,创作者吴啸海告诉《第一财经日报》,“作为物理时间,它很容易在手表这类计时器上读到,它是一种"咔嚓咔嚓"这样均匀的丈量。相对的,我们每个人、每个动物和植物体会时间的方式却不尽相同。我想表述的就是这种时间在主观体验上的差异,并且用纸带的形式体现这种感觉的轨迹。” 日前,“O"Clock时间设计、设计时间”设计艺术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品象征且代表时间,以不同程度的符号象征和隐喻达到目的。”
策展人之一西尔瓦娜?安妮齐亚里柯(Silvana Annicchiarico)如此概括展览的主题。 展览在米兰展出之后,意大利Triennale
Design
Museum与意大利驻北京使馆文化处合作,在北京展览馆呈现了这一展览。在意大利钟表品牌沛纳海的助力下,展览将持续到4月10日。除了沿用在米兰举办时的展品,此次亦增加了中国艺术家及新锐设计师的作品。 “"时间"肯定是个难题,它和艺术家用作品去解释生死一样难。但是你又没有办法去逃避,就像空气一样,好和坏都要去呼吸,因为你活着,这不是一个选择,你必须接受。"时间"也可以是个容易的题目,因为它无所不包。”
吴啸海说。 报时的鸟或钟 “展览中,"时间"成为一次机会、一个契机,刺激了某种东西的出现。”西尔瓦娜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指出了展品的共性。 “在展品中,你可以看到创作者用神秘之物、艺术品、充满幽默感的创意,结合"稍纵即逝"这个概念的哲学性质,将时间形象化。这种形象化的演绎更能启发观众微笑、惊异和思考。”另一位策展人简?凡?罗森认为,最有趣也最容易理解的,便是设计师们在“度量时间”中的创意。形态各异的“计时器”用天马行空的方式度量着时间的流逝。 展品《祖母钟》,只有钟摆滴答晃动,却没有显示时间;一只布谷鸟的标本被钉在墙上,脖子上挂着数字时钟——原本应该是钟里有只报时的布谷鸟的传统观点被颠覆。 也有设计师将时间流逝的形态作为创作的核心。在《时光打造》中,白色粉末淹没了钟的计时盘,但分针和时针一直在走,缓慢地在粉末中划出痕迹,时间变得依稀可见,并逐渐展示出自己的有机形体。你想忘记时间的时候,轻轻一摇,一切又将重新开始。《时间粉碎机》是女设计师苏珊娜?赫里特奇(Susanna
Hertrich)的作品:日历纸随着时间流逝而被碎纸机剪成细细的纸条,当装置下的纸条越堆越多,人们不得不思考逝去日子的意义,感叹时间流逝如覆水难收。 时间的标本与痕迹 “我注意到,这次从意大利来的展品当中,很多都直接和计时装置相关,但这种对于时间的描述太过直接。我希望艺术家去思考"我们该如何证明时间确实存在"。”
筹划中国艺术家作品的中央美院王春辰副教授说。 山鸡标本、枯枝、灭火器、长着青苔的假山石、蕾丝、机械臂、黑色的玻璃碎片……上海艺术家王煜宏的作品《30秒》如同一个打碎的梦境,突兀地将大量无关的事物集合在一起。艺术家的某次旅途中,火车钻出隧道的30秒内,艺术家认出那段路经过自己13年前离开的地方——13年的记忆在30秒钟内被挤压碰撞。 “时间之于人是各种片段组合而成的。有些很锋利,有些很温柔。人在年轻的时候,总会有一些梦、爱情这样美好的东西,但是时间过去,这些美好的片段都会变成标本。”王煜宏认为,时间片段在经过人的主观体验之后,便会以“记忆”的形态具现化,但这种形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假山上的植物是活的,每个星期你只要浇一次水就行。这就让它成为一个生长当中的作品。所以这样的记忆是需要我们的关爱的,不然植物也将变成标本。因为时间一直在延续。” “时间的形态绝不会只有一种观感,我们总是能看到主观留下的记忆,但更多的时候,时间可以在客观存在中被捕捉。”
西尔瓦娜在“描绘时间”的篇章中展出的作品让时间展现出了不同的形态。《与乔托作画》非常绚丽,数十只多彩的马克笔被排成圆圈、笔尖朝下地立在一只白色瓷碗的碗沿。色彩以缓慢、不对称和不可预知的方式,从马克笔转到陶瓷碗上,越来越多,时间就这样被固定在了碗上。 《世界年龄——中国、俄罗斯、法国》这件作品中,艺术家马修?勒汉内尔(Mathieu
Lehanneur)找到了一个纵向描绘时间的角度。艺术家取得了三个国家各个年龄的人口数字,并用陶瓷立体展现。每个陶瓷器是由100层的黑色圆盘叠加而成,每一层代表一个人一年的寿命。诞生在下、死亡在上,二者成为时间运动的引擎,被这件作品记录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