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暂行规定》曾被认为是开启了基金业股权激励的大门,但文件颁布4个月以来,基金业股权激励之路离“落袋为安”似还路途漫漫。
早报记者据公开信息不完全统计发现,目前成立的23家基金公司的子公司中,仅有万家基金、东吴基金与长信基金率先开展股权激励,占比仅13%。
更为重要的是,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股权激励虽已破题,但多数基金子公司目前主要的专户业务收益率较低,类信托业务又有信托行业大行其道。基金子公司能否盈利还是个未解之谜,实现激励的效果如何还有待时间检验。
遇阻国资委139号文
3月5日,基金公司子公司队伍再次壮大。汇添富基金宣布,该公司获准设立子公司汇添富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不过暂时未取得营业执照。而浙商基金宣布,该公司的子公司上海聚潮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已获得证监会核准设立,注册资本2000万元。至此,基金公司子公司队伍已经壮大至23家。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11月起实施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暂行规定》对子公司50%以内的股权结构不再做股东限制,且允许基金从业人员参股基金公司子公司,此举被视为为基金公司员工持股打开了空间。
但是国资委2008年发布的139号文《国资委关于规范国有企业职工持股、投资的意见》(下简称“《意见》”)却成为了基金公司实现股权激励的“拦路虎”。
《意见》规定,国企职工入股原则上限于持有本企业股权,不得持有其所在企业出资的子企业、参股企业及本集团公司所出资的其他企业股权。
由于基金公司多为国企背景,政策“冲突”之下,要实现基金公司在职员工持有子公司股权的美好愿景实有难度。因此,基金公司高管若想实现股权激励,则要付出离开母公司的代价,也即在母公司不担任职务,仅在基金公司子公司任职。
也正因为此,据早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发现,过去4个月获批的23家基金公司中,明确表示子公司为基金公司全额出资设立的即有17家,占比近70%。
“对高管吸引力并不大”
不过,这一局面在近期被打破。
万家基金2月初公告称,万家基金设立的子公司万家共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简称“万家共赢”)的股东结构中,万家基金出资51%,歌斐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出资35%,上海承圆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出资14%。据悉,上海承圆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目前有4名合伙人,其中包括万家共赢拟任总经理伏爱国。
这被视为是股权激励破冰的首次尝试。
此后,东吴基金也公告称,其专户子公司上海新东吴优胜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获批成立,东吴基金为主要股东,持有70%的股权,昆山永进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出资30%。业内人士解读,此30%的合伙企业所占股份是东吴基金在专户子公司为相关人员进行的股权激励。
与之相似的还有长信基金,2月25日,长江证券发布的公告表示,长江证券将参股控股公司长信基金发起设立的专户子公司。
据长信基金工作人员表示,除长信基金和长江证券分别占40%和30%的股份外,在另外30%的股份中,一部分会留给专户子公司员工做股权激励,另一部分会留给外部机构。
值得一提的是,要获得子公司的股权激励,基金公司高管需要从母公司完全退出。以万家基金为例,早报记者了解到,伏爱国原为万家基金总经理助理、投资总监,而在子公司成立以后,其将不再在万家基金任职。
伏爱国并向早报记者表示,万家基金子公司的员工均为专职员工,不会在母公司任职。万家基金子公司中层以及中层以上人员,包括投资经理,原则上可以持有子公司股权。
盈利弱势阻碍激励兑现
与此同时,基金子公司若想实现股权激励,还面临着盈利能力的考验。
沪上某公募基金人士向早报记者指出,基金子公司目前基本无法解决母公司股权激励的问题。“子公司目前做的业务基本都是固定投资类、类信托业务,而目前信托公司已经抢占了先机,子公司要从这块分得一杯羹,恐怕比较困难。”
所谓类信托业务,就是按照信托原理、架构设计出的信托产品,只是发行机构不是信托公司。
“基金子公司的规模都很小,人才储备也不足,能做的大多是"拾遗捡漏"的单子,短期内难成大气候。”一位信托业内人士指出。
有业内人士担忧,目前变相的“股权激励”方式可能与曾经基金公司发起的持基计划一样,难以发挥挽留基金公司人才流失的作用。
事实上,此前已有不少基金公司尝试过员工持基计划来实现激励。
“尽管很多子公司都称类信托业务只是早期的业务模式,但实际上,对于子公司该做什么业务来实现盈利,大家现在都还处于探索阶段,并不十分明确。”一基金公司高层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