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该如何选择现当代艺术家
2013-02-26   作者:吕佳静  来源:收藏投资导刊
分享到:
【字号

    如果你记得坚实的学院派画家抢占市场的时代,你一定记得四大天王所向披靡的时代。当代艺术的价值发现虽然曲折,但却壮大了中国藏家的胆子,他们开始追捧,开始投资,有拿着500万元现金排队买岳敏君作品的投资客,也有砸在手里千万元级烫手山芋的外行人,当时的当代艺术作品,易主转手甚至比击鼓传花还要快。那时的当代艺术市场,不谈艺术价值,只谈能卖多少钱。
  这两年,明星艺术家作品的价格高上了天,藏家开始关注年轻艺术家,都想用3000块钱买回个未来的“张晓刚”,都想做真正的价值发现者,将艺术家热炒出大钱来。当一切变得事与愿违的时候,大部分藏家开始退缩了,开始思索了,开始迷茫该如何在当代市场中选择。

  投资明星画家不如去买楼盘

  如今的当代一线画家市场,值得肯定的声音越来越少了,多数作品呈现出有价无市的状态,出手、入手都不是好时机。虽然张晓刚近期推出了一些新作品,2011年岳敏君也在佩斯北京举办了新展览,但这些天价艺术家新作品的画面形式及表现语言并没有太多突破,一些有卖点的因素依然存在,这种保守创作靠着之前的市场价值作参考,市场及老藏家都不会让这些作品价格低到哪里去。
  今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上,岳敏君作品《后花园》惨遭流拍,在中国嘉德秋拍中,张晓刚和方力钧的作品均有流拍现象,王广义三幅作品上拍,其中两幅流拍。“作为在世艺术家,他们作品的价格实在是高得太离谱了。”皇城艺术馆总经理吕立新介绍说,“天价也让艺术家痛苦,卖的高了没人买,卖的低了会触及到一些藏家利益。”当代艺术高价作品的价格争议在“希克的捐赠”事件上达到高潮,加上之前尤伦斯的大量抛售,为中国当代艺术藏家带来不小的危机意识,少有人敢在拍卖中接盘。这些明星艺术家作品,其艺术价值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其中也不乏一些资本炒作的因素,挤压完泡沫后到底还能剩下多少价值,谁都说不好。中国人对这批当代艺术家及作品的认可,没有真正的审美认可,形不成真正的收藏群体,有一部分是跟学术的风,绝大部分是在跟资本的风,与其如此,还不如去投资房地产。

  中国人的写实情结

  前几日,某艺术家在微博中对在上海展出的法国奥塞美术馆精品提出观展感想,“一个多世纪过去了,中国居然还有那么多所谓的写实派在模仿或跟风。写实主义已经进入历史100多年,为什么在中国还能代表官方主流。这不得不让人反思。”写实绘画是否能够在今天的语境下存在,一直以来争议不断,但是这种以偏概全的解释方式也不能站得住脚,“艺术需要百花齐放,没有哪个流派时尚不时尚、流行不流行,关键是中国油画要画出自己的特色出来。陈腐的写实派已经没有意义了,今天的具象绘画必须有新的精神和表现手法。”某网友回复说。批评家何桂彦也提出,“中国的所谓新写实,只有写实,但没有精神。所以错不在于写实,它只是一种语言手法,关键是艺术家是否有关注现实的态度。”
  写实是否有意义,是否老土,关键在于你选择怎样的方式去表现画面,优秀的写实绘画,并不只是指简单的现实主义表现。如何在写实绘画中加入当代观念,加入当下的意识,加入自己的内心感触,这都是给写实艺术增加砝码的重要选项。
  同样,在市场表现上,写实绘画一直都没有脱离中国藏家的视野,并呈现出上升趋势,在2012年冷淡的当代艺术拍场中扮演着挑大梁的角色。在中国,写实绘画一直有人买单的重要原因取决于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传统,很多20世纪60年代生人喜欢王沂东画面中表现的唯美新娘,他们认为画面中的情景勾起的是一种时代记忆,“虽然方力钧、岳敏君的东西值千万元,也有不少批评家提出多么重要的学术价值,我就是不喜欢,不喜欢那些光头和笑脸,我还是喜欢那些写实绘画。”藏家老王一直根据自己的审美爱好来选择艺术品收藏,虽然没有考虑到升值的空间,但是手里的那些写实绘画,一直在平稳增长中,“现在伪当代太多,不好判断,还不如买一些看得懂的艺术品玩玩。”闲暇时间,老王会去一些画廊、艺术机构逛逛,“现在画写实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画廊里都是那些很新奇的艺术,不太感兴趣。”写实需要深厚的绘画功力,创作时间也比较长,在今天的艺术语境下,选择这种创作形式并不太讨好批评家,很多年轻艺术家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写实功底,大部分都选择了放弃。
  写实绘画是一个比较冷静的板块,也是一个平稳性的收藏投资,它不愠不火,总有一些中国人买账。在艺术家的选择上,坚实的绘画基础是重点,在大的方向上,一些具有时代记忆的绘画作品有望成为收藏热点。

  学院内艺术家的市场阵地

  1995年之后,中国的当代艺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由艺术家反学院派,当代艺术价值得到肯定、推崇,直到今日,学院派被学术和市场所压制,一些体制内的艺术家开始转变方向。在鲁美某教授的工作室,记者看到两种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一种是早些年画的偏现实主义的作品,另外一些就得靠今天的当代观念来进行解读了,“不能不变,这个社会、市场、艺术认识都在变化。”他介绍说。
  当然也有一些坚持自己创作方向的学院艺术家,在艺术风格上没有太多的变动,但是关注点却有所不同。比如中央美术学院的刘小东,90年代的时候学习佛洛依德,创作了一批描绘青春类题材的艺术创作,近两年一直坚持写生式的创作方式,自身坚实的创作技巧并没有完全丢弃,并且加进去一些中国现实的创作元素,其艺术作品在市场和学术界一直都有着不错的表现和反响。
  现在学校体制内的风格也在进行着一些变革,比如对抽象绘画的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的尚扬,其作品在拍卖市场中一直有着不错的交易记录。在西方,抽象绘画的拍卖也表现出良好的势头,这种收藏信号势必会影响国内的市场走向,值得关注。
  墨守成规的一些学院内艺术家,虽然作品表现上没有那么学院派,但其发展与官方体制靠的比较近,基于早期奠定的市场基础,还是有一些藏家买账的。“比如像段正渠、王克举、白羽平,这些人的画我都很喜欢,他们是艺术院校的教授,一些人也在中国美术馆办过展览。”某山东藏家对记者介绍说,“另外,在同一个省区内,也有种地方性的跟风和流行性,这个地区的老板和领导有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另外一个地区的也一定要搞到一张。”中国太大了,一个艺术家在一个省市受欢迎、有市场是很正常的事情。曾经被学院派艺术家霸占的市场再次回归似乎是不太可能的,但是作为多元文化发展的一部分,这个板块也是一个比较大的中端市场,一个是因为中国人的审美接受能力,另外则由于中国传统的官本位思想。

  年轻艺术家如何选

  当代艺术的价值在得到市场认可之后,跟风最多的是年轻艺术家,山寨与模仿成了家常便饭。“前5年新兴资本加入当代艺术,但是这些资金大部分都投入到市场交易环节,资本只管收割前30年的艺术探索成果,恶炒新艺术品,但对学术和批评的基础建设一毛不拔,这不仅使前景甚好的新艺术体制变成一团乱局,丧失了良性提升的最好时机,而且误导了社会和年轻一代对当代艺术的错误认识,比如价值观上的金钱和明星崇拜,将三流艺术家看作大师。”某艺术评论家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代艺术在资本的炒作下种植的恶性毒瘤,商业资本对年轻艺术家造成的伤害愈来愈明显,曾经在拍场中取得不错成绩的年轻艺术家在2012年的秋拍中都没了踪影。可见,光是靠资本传销和娱乐化的媒体推广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即使把一个三流艺术家推上大师宝座,这个宝座也只能霸占短暂的时光,不用很久就会被赶下来。2011年人们对明星效应的疲倦症就是一个明证。”2012年春拍,年轻艺术家贾霭力的作品《苍白的不止是你》拍卖出550万港元的高价,人们惊异于天价神话的同时,更会考虑这样的拍卖价格是否和其作品的学术价值深度对等等问题。
  如何来判断一个优秀的年轻艺术家,拍卖的纪录?参加的展览?还是所获的奖项?正如美协就是一张硬底牌,画院画家就是一纸保证书一样的道理,年轻艺术家也希望靠着一些参展记录和获奖经历来包装自己,“必须要参展,虽然大部分都是商业性的展览,这是在这个圈子里提高曝光率的必须途径。”艺术家沈先生介绍说今年参加的群展就有7个之多,有时候还会配合一些展览的主题创作新作品,有批评家提出,“商业运作把很多优秀的艺术家都纳入到艺术产业中,每年要拿出百分之七十的经历来应付市场和展览的邀约、买单。长远来看,这是一种伤害,艺术家不要过度关心市场,安心做学术,做作品才是正经事。”
  如今,各种展览、奖项被资本操作、控制的可能性非常大,由明星效应来判断一个年轻艺术家的艺术价值其实并不客观,“现在的年轻艺术家被资本透支得太厉害,”批评家顾振清指出,“今年有几个年轻艺术家群展,也有一些奖项,但是真正比较出彩的艺术家却很少。” 艺术国际主编吴鸿解释说,“从去年到今年,无论是冠以‘扶持’、‘未来’、‘新锐’等各种不同名目的展览,他们选出来的艺术家,实际上都是具备了商业运作的可能性。为什么架上绘画会占那么大的比例?既然谈到一个学术的概念,为什么这么多的展览选出来的艺术家里居然没有一个做行为艺术的或者做装置艺术的,影像艺术的比例也很少。我们再看即使是架上的部分,为什么大多数都是那些装饰性强的风格?这种作品可以代表青年艺术家的未来?我是持怀疑态度的。”
  虽然当代艺术的典型标志是新观念、新形态、新载体,艺术作品具备其中一二个特点,也只可称得上值得关注而已。在798艺术区,一些简单的模仿作品已经很容易被剔除,但是一些新奇百出的创新作品,却迷惑了不少藏家。简单的拿来,没有传承的创新,在如今的当代艺术中非常多见。记得曾经的中央美院,四个工作室的风格是完全迥异的,但是等到那些明星画家都卖出天价的时候,大部分年轻艺术家的风格都开始变得非常“当代”。不可否认优秀的当代观念冲击了年轻艺术家的创作理念,但是这种急速的转变不得不引起其他的思考。一个写实功底特别好的学生,最近在用各种新材料做艺术品创作,“现在谁还画人物画,你看市场上哪里还在卖那些东西。”在当代艺术市场上,一些东方不东方,西方不西方,没有传承性、研究性的艺术作品比比皆是。“学术研究和学院训练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年轻一代艺术家在技艺上追上了国际潮流,但在艺术思想上的学院训练尚未建立,造成他们与上两代一样,在本科期间先天不足的知识训练,既不懂西方亦不懂传统。”吴鸿无奈地提到。
  在艺术圈,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你做的这些应该比较好卖。”着急跟着潮流走,却忘了问一问自己心里到底想要什么,应该做怎样的艺术,这也是如今的年轻艺术家不能撑起一片天地的真正原因。“政治波普”、“玩世现实主义”、“艳俗艺术”过后,是“卡通时代”,“卡通”还没红起来,就没有人再买账了,欲速则不达,中国需要的是健全的、层次性的审美体系和创作体系。
  在市场中选择年轻艺术家,“除对作品有一个基本判断外,还要关注艺术家表达的态度和强调的观念,以及处理作品的能力。其中,还包括艺术家在追求上的坚持,以及一如既往的精神和毅力。”艺术批评家刘淳介绍说,判断一件艺术作品的好坏,除了直观鉴赏和听取批评家的意见,重要的还在于多关注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和成长路径。
  相比较于架上绘画,一些多媒体、摄影等艺术作品在国内市场惨淡,小刘是中央美术学院国画专业毕业的,后来与摄影相结合创作出一些具有当代观念的艺术作品,“前两年与意大利的一个画廊签约了,后来欧洲的经济状况不好,就改签了德国的一个画廊,明年将会办一个展览。”提到国内的市场,小刘也有着自己的困惑,“国内这些新形式的东西不好卖,价格也比较便宜,比如我在国外一张是2万元,国内的画廊则认为这个价格根本没法做。”从事多媒体创作的田小磊也提到,“国内藏家连照片都接受不了,新媒体这种创作就更不用说了。”他把新媒体作品中的片段打印出来,再用丙烯或者油画颜料在上面再创作,“这样以绘画的形式出售才会有点市场,下一步,我会用片子里的素材做一些雕塑。”对于这些新兴的艺术创作表现形式,在国内被市场认可估计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投资年轻艺术家,你不要太功利

  年轻艺术家作品的价格便宜,每个人都想做价值发现者。藏家余德耀当初花1000元买下张晓刚作品的时候,也没有估计到今天的千万元价值,投资年轻艺术家需要平和心态,“对于年轻艺术家,我希望更多的是做到支持,而不是收藏投资。”余德耀在微博中表示说。
  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价格普遍不高,在某知名网站中,一些当代艺术作品价格均在5000—20000元之间浮动,因为市场的冷淡期,画廊的当代艺术作品价格也都下调了不少。前几日在前波画廊参加的一个展览上,一些小幅的架上绘画都没有超过一万元。年轻艺术家的变数大,谁也不能保证谁是下一个“张晓刚”,总以想发财的心思来买艺术品,尤其是买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似乎不太靠谱。前几日在微博中看到别人转述的这样一个新闻,“青年藏家约瑟夫,在巴黎广告公司上班,没有家族遗产,也没有基金会支持。单凭自己的工资,6年收集了50多件当代艺术品。价格大多为2000-3000欧元。”艺术家小刘也提到她在海外销售的一些艺术作品,“我认识几个藏家,他们就是喜欢,肯定没有投资的心态。”但是国内很多藏家买艺术品多以投资为主,能够单纯消费自己爱好的实在是少之又少,某艺术人士评论说,“一个健康的艺术品市场,一个热爱艺术的国度,应该多一些这种真正热爱艺术,用工资收藏艺术品的青年人,少一些‘捡漏’、‘升值’的暴发故事。”
  投资年轻艺术家,除了平和的心态以外,也需要藏家的研究和发自内心的热爱。当台湾藏家林明哲成批购买川美艺术家作品时的这种价值发现就不是一种偶然性了,他明白自己的价值判断,并预测出了一定的升值空间。其实,中国藏家欠缺的不是买作品的资金,更多的应该是对艺术的研究和热爱,还有无私、包容的支持态度。反过来,对年轻艺术家抱有投资意识的心态也没有错,这更需要藏家做足功课,研究艺术家,研究他的生活状态、思想状况、所参加展览等等。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艺术家转售权利于阻止赝品行市 2013-02-26
· 日本陶瓷艺术家和田麻美子陶瓷作品 2013-01-30
· 投资青年艺术家首选二级市场 2013-01-24
· 谨慎投资:锁定年轻艺术家作品 2013-01-06
· 日本艺术家Yusuke Oono的创意纸雕360°圣诞书 2012-12-27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