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发行1分钱额度信用卡为哪般
2013-02-05   作者:  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到:
【字号

    日前,一则信用卡仅1分钱额度的投诉微博广受关注,网友“武汉麦客IQ博士”表示,自己在银行办理的学生卡不仅在4年后变成了信用卡,一次未用反欠了银行500多元。记者了解到,确实是有银行发行过1分钱甚至0元透支额度的信用卡。
  有业内人士分析,“这种额度的信用卡就是"废卡",对金融环境百害而无一利,建议相关部门出台相关管理办法予以严惩。”

  学生卡变1分额度信用卡

  据“武汉麦客IQ博士”的博主小段描述,5年前,还是大学生的他去学校对面的银行办了一张“学生卡”。柜台人员称,小段父母往卡里打钱不收取手续费。小段表示,卡片激活后一次都没有用过就丢失了。今年1月9日,他接到银行的催缴欠费电话。此时小段才知道,这张“学生卡”竟然是张信用卡,且透支额度仅为1分钱。
  让小段难以接受的是,两年的年费加上滞纳金和罚息,这张卡竟然累积起来有欠款500多元。小段表示,银行当时并未告知是信用卡,并且办卡的时候也没让自己提供任何资料。
  和小段有着同样遭遇的还有网友“苏果与法朵”。二人的经历还导致其信用记录受损,导致申请其他银行信用卡时屡屡遭拒。

    为完成任务而发此类卡

  既是信用卡,为何在办理的时候不告知,并且仅仅有1分钱的额度?银行是否存在不良动机?
  此前媒体报道称,有部分银行的客服人员在采访中表示,如果申办人收入证明不全但信用良好,银行就会发放1元甚至1分透支额度的信用卡。若申请人不提交财力证明,还会发放零元额度的信用卡。
  目前,广州各家银行已经基本上不再发行这种卡了,但是据说有部分银行借联名卡为由,在近期也发行了部分1元额度的信用卡。此前监管当局曾禁止金融机构发行超低额度的信用卡。
  某股份制银行相关业务负责人陈先生表示,出现这种卡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方面是各家银行总行为了抢占市场,另一方面是因为具体的分支行的经营单位为了完成沉重的信用卡任务。

  一张卡获30~100元提成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商业银行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一般来说,银行考核信用卡是按照核卡和用卡两个项目来看的,核卡的意思是客户申请的信用卡获批并且可以收到制作好的信用卡。而用卡的意思则是指客户激活了这张卡并且进行了消费。”该业内人士表示,由于有的客户是帮银行的朋友完成任务来办的卡,因此有的收到卡片后就剪掉了,更不会激活和使用。
  记者经过多方了解得知,目前核卡和用卡的奖励标准大概在30元/张~100元/张间不等,各家银行划分的标准不一,“两年前,核卡一张的奖励至少是100元,而用卡的奖励也在这个标准上下。”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业内观点

  此举为金融界怪象

  对于目前这种零额度、低额度的信用卡,不少业内人士也感到很无奈,斥之为“金融界怪象”。一位在银行业内工作了十多年的资深人士认为,“根本没有人会去买一块钱的纸巾来刷一张信用卡, 一张名为信用卡的银行卡却没有给客户实质上可用的信用额度,它就是一个怪象。
  该资深人士说,“像网友所说的,由于未缴纳年费而产生了利滚利的滞纳金,毕竟是少数,并且这种做法有损银行信誉,所以这种信用卡其实是无法为银行为社会创造效益的,而银行却要为这张信用卡的发行买单,卡的制作费、人力成本、奖励等各项费用累计应至少在50元以上,如果这种信用卡在市场上大量存在,总体发行费用应该是以亿元为单位,而这一大笔开支最主要还是来自于贷款客户所缴纳的利息,也就是消费者身上。”

  许久不用的卡

  最好及时销户

  某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中心客户经理小梁告诉记者,消费者办理信用卡前最好跟客户经理了解清楚:卡片的额度申请最多是多少,是属于何种币种,卡片运营商又是哪家等等。此外,由于信用卡造成逾期后,将会影响个人的信用记录,因此,消费者应定时致电银行客服中心了解清楚自己的资产情况,手里的卡片也不宜多,不需要使用的卡要及时去银行销户。此外,还要注意办卡安全,不要在陌生地点办卡,谨防个人资料泄露。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信用卡积分含金量缩水兑换变鸡肋 2013-02-04
· 节前信用卡临时提额勿忘理性消费 2013-02-01
· 银行信用卡销卡5年为何还有欠款 2013-01-30
· 浦发信用卡不能临时冻结或挂失 2013-01-24
· 信用卡自动还款莫当“马大哈” 2013-01-23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