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越来越多的储户已开始明白这个道理,并纷纷转战主动理财。
目前,银行一年期的定存基本利率为3%,部分银行“一浮到顶”一年定存利率为3.3%。不过,现行的1年期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多为4.5%左右,部分1年期产品收益更高达5%以上,而个别外资银行的结构性产品最高预期收益高达15%以上,甚至可达36%。
它们是怎么做到的?
这些高收益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银行,其实有两个特点:一是城商行的收益普遍高于四大行及股份制银行,二是体量占比极小的外资行结构性产品拥有人民币理财的最高收益水平。
城商行票据型产品,
抬高收益为争夺客源
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中,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出现了暴涨的行情。据Wind数据显示,我国2012年全年共发行了31550款银行理财产品,远远超过了去年20270款的发行总量,共有233家银行参与发行银行理财产品。
其中,2012年第三季度,城商行产品发行量为2295款,同期国有银行发行量仅为2290款,城商行理财产品首次超过国有银行。不仅如此,2012年地方商业银行平均收益率超过5%的10家银行中,城商行和农商行有9家,另外1家是股份制商业银行。2013年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表现也是如此,城商行预期收益明显高于四大行和股份制银行。
以目前发行的5万元起购,存续期限为3个月的票据型产品为例,工商银行91天产品预期收益率为3.5%,农业银行91天产品预期收益率3.75%,中国银行10万起购的91天产品最高预期收益率也仅为4.0%。而河北银行92天产品预期收益率是4.5%,上海农商银行91天产品预期收益率是4.6%,宁波银行91天产品预期收益率是4.7%。虽然城商行中91天产品预期收益率仅为3.8%,如哈尔滨银行,股份制银行中广发银行和平安银行也有个别92天的产品可以达到4.5%以上的最高收益,但主要是组合型或者夜市理财。总体来说,在同期限同结构的理财产品中,城商行的预期收益率会比四大行及股份制银行高出0.3%-0.7%。
“城商行与国有银行的成本差别、存贷比考核压力的大小以及对利润的追求程度都是不同的,对于中小型银行特别是城商行,会把中间业务尤其是理财产品业务作为赶超大银行的重要业务,同时也是为了吸引和稳定客户,所以在发行数量上大幅上升,并且收益明显高于大行。”一位业内人士称。
“相比于大行,我们更容易进行理财资金的单笔管理,避免了不同理财产品资金之间的风险传递,产品投资监控更加具有针对性。在管理费方面,我们尽量让利给客户,甚至部分产品不收取管理费,在尽可能地帮助客户完成投资理财的同时,降低客户理财的成本,所以产品的收益率表现就稍微高一点。”一位城商行的负责人解释称。
外资行结构性产品,
期权操作高收益高风险
据理财周报记者统计,截至2月1日,2013年以来全国共发行人民币理财产品1821款,其中预期收益5%-10%的产品228款,10%-15%的产品7款,15%以上的产品4款,另有1582款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为5%以下。预期收益率高于10%以上的11款产品均是结构性理财产品,并且以挂钩结构为主,发行银行为星展银行、大华银行、法兴银行、花旗银行、恒生银行等外资银行。
“相比而言,外资行比中资行在衍生工具的使用上更有经验,能设计出具有更加复杂结构的期权模型,尽可能做到市场涨跌双赢。在目前市场波动较大的情况下,挂钩股票且能设计出高预期收益要有完美的模型才行。”一位外资银行的产品负责人称。事实上,今年以来的11款预期收益率超过10%的产品中,有6款产品的收益率与股票挂钩,3款产品的收益率与原油价格挂钩。只有两款与指数基金挂钩。
“对于预期收益的计算,要通过衍生品的模型,一般需要数十个甚至上百个变量参数。在这些变量参数中,除了利率水平、股票的价格、产品期限等可以确定的参数外,还包括许多不确定的预期参数,比如银行对市场波动性的一系列预估等。”上述负责人称。
不过,对于期权的操作,即使存在对冲期权也不能完全化解风险,结构型理财产品,尤其QDII产品的收益风险依然很大,投资者在选择高收益预期的同时也应该明白存在的高风险。
“收益放大的过程就是风险放大的过程,结构性产品复杂的期权结构实际上就像是诸多变相的杠杆,撬大了投资倍数,使得收益与宏观经济和行业变动紧密相关,收益的脆弱性也随之增强。一旦关键性的因素发生负的变化,内部期权结构又难以消化负的影响时,收益损害就会逐渐放大,所以会出现一些结构性产品难以达到最高收益预期,甚至长期亏损的情况。”上述负责人解释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