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日本央行如期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宣布从2014年1月起,每月购买13万亿日本的政府债券,直到实现2%的通胀目标。
然而,围绕着日本央行“量化宽松”预期,日元利差交易早已蠢蠢欲动。
一家欧洲银行(香港)全球外汇策略主管透露,自去年四季度市场预期日元新一轮量化宽松起,仅在香港地区,就有超过150亿美元资金转换成人民币资产,其中不乏套取人民币/日元间利差收益的套利资金。
所谓人民币/日元利差交易,即投资机构拆入日元,兑换成人民币并投资离岸人民币资产。
随着日本2年期国债收益率由于量化宽松预期跌至6年以来最低值0.08%,加之香港人民币存款(国债)利息收入涨至3%-4%,两者越来越大的利差空间引起套利资金趋之若鹜。而且,基于量化宽松的日元贬值效应,也给人民币/日元利差交易带来安全边际。
在一位香港对冲基金经理眼里,人民币/日元利差交易未必是针对日元量化宽松的投机,而是应对日元贬值的资产配置需要。去年四季度,他已将基金20%日元资产转化成汇率更坚挺的人民币资产,看好人民币的升值空间。
“在国际投资市场,一种普遍的投资规则是人民币升值幅度与中国GDP与经常项目顺差增幅成正比例。”法国东方汇理银行(亚洲)高级经济师高德信(Dariusz
Kowalczyk)表示,目前在香港地区,多数全球大型投资机构均相信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与经常项目顺差会高于去年。
东方汇理银行(亚洲)提供的数据显示,去年9月底,香港地区转成人民币资产的全球资金(通常是美元资产)占比仅有16%,随着去年四季度日本新一轮量化宽松预期与中国经济形势好转,3个月后这个比重接近22%。其间人民币/日元汇率也从12.5上涨至14.5,人民币/日元利差交易的汇差收益已接近13%。
利差交易资本似乎不想见好就收。为了促使人民币升值,部分境外资本又借中国经常项目顺差提高“造势”。
“这也是境外资本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常用手段。”交通银行经济学家连平表示,长期以来,部分境外资本一直以中国经常项目顺差偏高为由要求人民币升值,这种要求在2009年一度达到顶峰。当时20国集团在首尔举行会议,曾提议将经常性项目顺差占GDP比重设定在4%,超过这个界限则令货币升值,最终这个提议由于中国方面反对而作罢。为了避免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过去三年中国通过各种努力,将经常性项目顺差占比降到4%以内。
“当前,部分境外参与人民币/日元利差套利的资金,又看好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需要一个持续升值的外部环境。”连平表示,而在欧美国家货币超发期间,人民币不贬值预期与人民币/日元利差扩大,会促使更多国际资本参与利差交易。
上述香港对冲基金经理透露,部分套利资本敢于寻找人民币/日元利差机会的底气,是由于他们发现,去年四季度日元量化宽松预期高涨期间,中国人民银行每天给予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与美元汇率走势“紧密相关”,只要美元/日元持续升值,盯住美元汇率的人民币就有更可观的汇差收益。
在连平看来,要抑制套利资本的持续流入,首先是改变套利机构以为人民币汇率盯住美元的“预期”,其实构成人民币汇率的一篮子货币是经常变化的,目前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不是美国,而是欧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