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银行是首批获得QDII牌照的外资银行之一,另一家是大名鼎鼎的汇丰。
不过,投资者没有预料到的是,不久之后,东亚银行发行的一款名为“利财通1”的QDII产品竟会出现大幅亏损,且经过两次票据转换依然难以扭转亏损的局面。截至2013年1月11日,“利财通1”三年期子票据价格相对每单位主票据面额的最新参考市值为43.75%,浮亏接近60%。
发行不到半年即亏损
2007年9月,东亚银行推出了“利财通”投资产品系列1的可转换非保本QDII产品,投资起点额为8000美元,主要投资于香港股票市场。其收益与4只港股表现相挂钩。这四只港股分别为复兴国际、大唐发电,中国人寿、招商银行。
由于市场炽热,该产品销售情况理想。
“产品设计之时,正值两大利好,一是当年第二季度GDP增长创新高,二是港股直通车,市场普遍预期H股将迎来更大幅度的上涨。”一位外资银行的资深人士称。为了增加产品的收益安全,这款产品设置首月固定收益,并且规定当所挂钩的股票跌幅不超过30%,投资者的本金将获得保障。30%在当时看来是不可能跌破的“黄金底”,这就相当于给这一产品设置了“30%的保护帐篷”。不仅如此,由于QDII产品可能存在的亏损风险还是让银行和投资者有些担心,和许多QDII产品一样,“利财通1”也设有票据转换机制以增加投资者本金的保障几率、提供更多的止损机会。
“2007年的港股直通车最终没有到来,但美国的次贷危机却悄然而至了,港股市场开始连续下挫,2008年整个QDII理财市场出现了全面亏损。”上述外资银行的人士称。
据资料显示,2008年10月,外资银行运行的206个QDII产品中,保持正收益QDII产品仅有2款,其余204款负收益,亏损超过40%的有43款。另外,有2个产品的亏损位于60%到70%之间,其中一款就是东亚银行的“利财通1”。
其实早在“利财通1”运行不到半年的时间,它就出现了超过60%的亏损。截至2008年2月中旬,除去赎回费和首月已派发的2.75%的固定收益,“利财通1”的产品市值为36.82美元,当时对于投资者来说,若是当期赎回,100美元就仅剩36.82美元了,浮亏比率为63.18%。投资者对此并不甘心,东亚银行也不甘心,大家都挺着,希望能够时来运转。
两次延期,依然巨亏
按照“利利财通1”的产品说明书,在16个观察日,只要挂钩篮子股票内最逊色股票的表现下跌小于8%,就意味着“触发事件”发生,投资产品将自动提前到期终止,投资者可以收回全部本金并额外获取年收益率15%的红利收益。若一年半的投资期内均没有自动提前终止,投资期限结束时,如果最逊色股票的表现下跌多于8%,但只要在整个1.5年的投资期内,每个交易日4只股票的表现未曾下跌多于30%,投资本金仍获100%保证。很明显,在2007年10月开始的港股狂跌不止的行情下,“利财通1”所设置的各种收益及保本的保障立刻土崩瓦解,收益直奔负值,并且亏损迅速放大。
在亏损的面前,银行和投资者都选择咬牙挺一挺,但这并没有换来“利股通1”大的反弹表现,其间甚至出现了亏损扩大的现象。
2009年4月7日,“利财通1”开始由1.5年期的投资瑞银优质港股股票挂钩的可转换结构性票据自动转换为1.5年期的投资于瑞银单一股票挂钩的结构性票据。届时,主票据的面值为1000美元,市场价值仅为21.27%,浮亏78.8%。而转化为1.5年期的子票据后,价值为62.5%,依然浮亏37.5%。2010年10月15日,该产品由1.5年期的投资瑞银单一股票挂钩结构性票据转换为投资期为3年的结构性票据,挂钩股票依然是单一股票“复兴国际”。当时“利财通1”产品的市场价值为50.08%,浮亏约为5成。截至2013年1月11日,“利财通1”3年期子票据的价格市值约为43.75%,浮亏程度也接近6成。
东亚银行回应称
亏损源于美国次贷危机
很明显,“利财通1”的两次延期虽然为投资者翻本争取了时间,但投资者和银行等待翻本的机会却迟迟没有到来。2013年10月15日,再次延期了3年的“利财通1”将会到期,能否在剩下的9个月内“翻负为正”,现在谁也难以预期。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投资者和银行都在这种漫长的等待中消耗着耐心。
“2007年9月以来,全球股市波动起伏,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造成了持续性的冲击,金融海啸所造成的不确定性导致投资者产生恐慌,失业率攀升,全球主要市场震荡不安。随即,受此影响,香港等亚洲股票市场也跟随下挫,这种全球范围内的突发性金融风暴难以预料,市场的系统性风险造成了本产品的不如人意。”对于“利财通1”出世不久就出现持续亏损的原因,东亚银行的相关负责人如是解释。
上述负责人还称,眼下美联储推出QE3政策的背景下,不少国际热钱涌到香港,推升了资产价格回升。但另一方面,欧洲和美国经济形势依然不太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