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产品2004年、2005年、2006年起步,2007年、2008年达到顶峰,2008年有一个小挫折,此后迅速发展。”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殷剑峰日前表示,2012年,银行理财产品余额超过6万亿元,流量规模则超过20万亿元。
理财产品20万亿元的流量规模,在宣告金融行业资产管理时代来临的同时,也宣告了交叉性金融产品大爆炸的开始。
“以理财产品为主的交叉性金融产品快速发展。”人民银行在其发布的2012年金融稳定报告中称,在市场竞争和客户多元化金融需求的推动下,银信、银证、银保、证保等不同行业金融机构间的业务合作不断加强。
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在2012年9月也曾撰文指出,近年来金融机构代客理财、信托投资计划、衍生产品、资产证券化等业务发展迅速,它们多为跨行业、跨市场、跨机构的交叉性金融产品和影子银行业务。
理财产品余额近7万亿
理财产品之所以被认为是交叉性金融产品,主要原因在于,目前的理财产品运作模式具有跨行业、跨市场的典型特征。所谓跨行业,是指理财产品的运作涉及银行、信托乃至基金、券商等多个金融行业;所谓跨市场,则是指产品的投资标的横跨债券、货币、信贷等多个市场。
其实早在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初期,交叉性的特点并不明显。但随着理财市场的竞争加剧,原有投资标的单一的产品的收益率很快就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随着投资标的的逐渐多样化,特别是银信合作产品的引入,银行发展出一套“资金池—资产池”的运作模式。
其具体运作方式为,银行建立一个“资产池”,银行就像个采购员,采购证券、货币市场工具、票据、信贷资产等,将其虚拟地置入一个池子内。银行同时对应地建立一个“资金池”(规模大致与“资产池”相当),把客户募集的资金放入该池中来对接采购来的资产。
在这种模式下,银行通过滚动发行理财产品不断募集资金,虽然每一种理财产品的发行时间、投资期限、预期收益率不同,但是募集的资金都进入同一个“池子”;在资产池的那一端,银行借助信托等平台不断采购资产组建“资产池”。
《第一财经日报》获得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8月末,全国共有160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了理财业务,银行业金融机构存续理财产品29970只,理财资金余额6.49万亿元,较2011年末增长约42%。
从理财资金投向看,投向债券即货币市场工具占比为43.59%,投向债权类项目(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票据及受/收益权等)占22.19%,投向存款占20.6%,投向权益类(股权、PE、股票等)占9.68%,投向衍生工具占1.63%。
“资金池—资产池”模式创立之后,理财产品成功地将投资者、银行、信托等各个参与主体绑定在一起,在债券、货币、衍生品等多个市场之中广泛投资。
非银资管产品“大松绑”
“资金池—资产池”运作模式的核心在于银行需要信托这个平台。事实上,也正是源于银行的这种需要,最近的几年,信托的通道业务迅速膨胀,进而也导致了规模的激增。
截至2012年11月末,信托业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已达到6.98万亿元,超过保险业,成为中国金融业中第二大金融体。而在2007年末,信托资产规模仅有0.95万亿元。最近这几年,信托业几乎以每年1万亿的规模在增长。
但到了2012年下半年,银行只能依托信托渠道的模式悄然发生变化:证券、保险、基金等行业的资产管理“新政”推出后,信托公司原有业务模式的“替代效应”和“挤出效应”已经开始显现。
银信理财合作业务首当其冲。原先受到政策限制的银信合作信贷资产和票据资产转让业务,已经借道证券公司的“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和基金公司的“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获得广泛开展。
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末,证券业受托管理资金本金总额仅为2818.68亿元,但到2012年6月末,已经飙升至4802.07亿元。接下来的3个月,更几乎翻了一番,9月末达到9295.96亿元。
中国人民大学信托与基金研究所所长周小明表示,目前,券商资管规模已逼近1万亿元,主要是银证通道业务,其中定向资管业务估计超过8000亿元。
“信托的今天就是证券公司的明天。”一位股份制银行人士称,更有甚者,与信托相比较,券商的通道费更低。
其实不单单是券商、信托,银行目前已经打通了信托、券商、保险、基金公司等四大渠道,这些机构均可以成为银行理财产品的通道服务商。也正因如此,理财产品的跨行业特点就更为明显。
事实上,证券、保险、基金等行业的资产管理“新政”之后,证券公司的“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基金公司的“专项资产管理计划”投资范围和空间都得以大大拓展,加之已经存在的信托公司“信托计划”和银行理财产品,不同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类产品迅速增长。
金融机构的这种资产管理类产品往往带有明显的跨行业、跨市场特征。也正因如此,金融业正呈现这样一幅图景:以资产管理业务为切入口,交叉性金融产品正在爆炸式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