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银行爆出客户经理私卖第三方理财产品导致投资者巨亏。记者调查发现,由于进入门槛低,第三方理财行业良莠不齐,一些普通投资者也对银行在售的各类理财产品感到迷茫。对此,业内专业人提醒投资者从细节区分辨别,不要被高收益蒙蔽。 连日来,记者走访部分银行网点发现,不少银行都在代销正规的信托、基金、私募等第三方产品。不过由于第三方理财存在监管、风控等诸多空白,业内普遍认为,部分理财产品会存在所谓“私单”现象,即一些项目在银行通过正规渠道无法获得批准的情况下,通过与一线的理财经理合作,利用客户对银行的信任,介绍银行客户购买银行销售系统外的第三方产品,这就有可能让投资者不知不觉地陷入高风险境地。 太原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理财师庄提醒,对于广大投资者而言,在日益复杂的理财产品面前,千万不要被高收益蒙蔽。购买理财产品时首先要辨别理财产品的发行机构、风险级别、投资类型,最关键的是要看清购买申请书或协议或合同上,是否有银行的业务章,若银行加盖公章,说明是银行行为,其产品一定有严格的内部审批程序和风险控制,如果是理财经理的私售行为,一般不会加盖银行的公章。 此外,业内人士认为,许多“私单”都是银行外交易,资金则汇入个人或者第三方公司账户,如果是银行正规理财产品或代销产品,资金都是汇入银行账户并且有相关回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