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整仍在继续,篆刻和古籍拍卖成为逆势上扬的新板块
随着今天西泠拍卖在杭州的落槌,今年的秋拍也在遍布全国的寒潮中落下帷幕。艺术品拍卖市场早已不似2010年前的热火朝天,盘整仍在继续,涉入市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丝丝凉意。但从另一个方面讲,眼前的盘整也是这个嘈杂市场的一剂清凉,让藏家、拍卖行与卖家共同思索如何将市场进一步推向健康与规范。
从秋拍前的“征集难”到秋拍中的成交额萎缩、大量名件佳构流拍,种种迹象都折射出市场下滑走势。主力板块的不景气,让从业者将目光投向几个新板块,在寒潮之中点亮星星之火。
寒意笼罩
2010年被看作国内艺术品市场进入“亿元时代”的年份,仅在当年,内地艺术品拍卖市场完成交易的亿元拍品就有十余件之多。而今,短短两年过去,作为中国艺术品拍卖主力之一的中国书画,今年过亿拍品仅有王振鹏以1.012亿元在北京保利成交的《江山胜览图》。虽然高价拍品不是市场健康与否的指向标,但仍能对人们的心理预期产生重大影响。
随着各大拍卖行秋拍纷纷结束,成绩单也一一出路。中国拍卖行的三大巨头之一嘉德总成交17.45亿,北京保利总成交23.1亿元;北京匡时[微博]则交出9.32亿的成绩单。以上三个数字对应其于去年秋拍成交总额为38.5亿元、49亿元、18亿元皆进一步下滑。
就中国书画门类中的标志性拍品张大千与齐白石的画作而言,近两年来这些作品屡屡出现,并有行家炒作因素。当市场处于逆势之时成交可能出现困难。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是出现在嘉德“大观”专场中的张大千致张群《山水花卉册》册页(二十四开)。该作估价2200万至3200万元,最终成交价只有2530万元。其竞价热度已经与两年前不可同日而语。
“大拍卖行的成交额降低,一定程度上也与小拍卖行涌入,分散了利润有关。”一位具有30年从业经验的资深书画经纪人对《第一财经日报》分析道,“市场变化是正常的,也没有媒体猜测的那么剧烈。而现在所谓细分市场、小众市场的言论也不一定正确。”在他看来,“今年的一大问题是大量的拍卖行涌现,秋拍场次急剧增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买家情绪,也稀释了成交量。”
当下,一旦一块未经规范的市场润田显现,人们就容易一窝蜂上前。而目前的乱象一定程度上也与监管的缺位、市场的欠成熟有关。“监管部门出台的一些政策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失效,而另一些需要加以监督的区域则是监管缺位。”
新的亮点
在拍场传统主力成交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各大拍卖行纷纷开拓一些新兴门类,力图制造亮点。
“当代海派篆刻”就是上海朵云轩今年开辟的新门类。在上海市收藏鉴赏协会副秘书长、朵云轩金石拍卖的组织者袁慧敏看来,在书画作品屡创高价的当下,金石篆刻仍旧是一片价值洼地。
而就金石篆刻本身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而言,传统文人往往讲究书、画、印一体。比之书画,篆刻具有更抽象、审美意趣高的特点。但因为其涉及各个朝代的古文字以及将所有艺术变化融于方寸之间的线条与章法上,其鉴赏的门槛相对较高。很长时间以来,一直是收藏市场的冷门。
12月29日的“当代海派篆刻”专场拍卖汇集了30位海上知名篆刻印章80方,总估价仅为80万元。其中包括韩天衡、孙慰祖、徐云叔、李昊等名家作品。记者在此次拍卖的现场看到,相比朵云轩其他场次的拍卖,这次拍卖的人气仍旧不高。但其中,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市场说服力的作品仍旧有众多买家争抢。其中,西泠印社副秘书长孙慰祖一方估价为5万的印章“玉树临风”在买家的竞价中一路走高至12万成交,为现场为数不多的高价拍品之一。
除了首开当代篆刻作品拍卖的朵云轩,“历史文献”也是今年秋拍当中的一大亮点。北京匡时今年推出“南长街54号梁启超档案”,声势不小。经过周密策划与广泛宣传,如联合清华大学、中华书局[微博]进行书籍出版、高校展览等诸多环节,该批拍品在秋拍之前就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在秋拍中,该批档案共200多个标的最终以6709.2万元的总价成交。比年中时匡时总经理董国强[微博]5000万元的预期高出不少。
而一份以闽南方言清楚标注出钓鱼岛隶属中国领土的1867年伦敦原版初印《大清国地理全图》则在上海泓盛以11.5万元的价格成交。
事实上,文献类拍品的内容较广,信札手迹、文献著录、金石拓片、书籍画册、老照片等都可以视为这一品类。近两年,在艺术品拍卖业绩下滑的趋势下,古籍拍卖则成为逆市上扬的一抹亮色。在业界专家看来,去年创下古籍拍卖最高价格的“过云楼”藏书则是撬动文献类收藏升值的重要杠杆。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的税收与买家资源开始为各大拍卖行所看重,并将进军香港作为其长期战略。今年秋拍,保利与嘉德就出征香港,进行首拍。本月,在内地拍卖行中排名第三的匡时又宣布与上海恒利合并,组建新的匡时拍卖。匡时总经理董国强向媒体表示,合并意图之一也在于整合资源,以便进入香港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