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市大扩容背景下的信用风险隐忧
2012-12-21   作者:记者 杨溢仁/上海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伴随创新产品的丰富和多样化以及市场基础建设的不断完善,今年以来债券投资的吸引力大幅提升。
  分析人士指出,作为提高直接融资比例的重要渠道,债券市场融资正展现出迅速扩张的势头。然而,随着发行人范围的拓展,债券整体资质有所下降不可避免,在目前信用评价体系尚不健全的背景下,部分低评级债券隐含的信用溢价偏低,以及潜在的信用风险释放问题仍需予以关注。

  债券发行呈现“跳跃式”增长

  近期央行公布了11月的信贷数据和社会融资总量数据。今年1至11月累计新增贷款额度为7.75万亿元,11月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5229亿元,同比少增400亿元,新增贷款逐步回落的态势依旧延续。而在社会融资规模中,信托贷款、委托贷款和企业债券融资规模较大,进一步弥补了企业贷款资金需求的缺口。
  就已公布的数据分析,2012年以来社会融资结构优化的趋势正不断增强,其中,新增人民币贷款累计占比下降明显,从1月份的75.7%下降至11月份的54.7%;企业债券融资累计占比大幅上升,从1月份的4.53%上升至11月份的14.41%,并且企业债券融资累计占比在11月份达到了自社会融资规模数据公布以来的新高。
  毫无疑问,下半年以来这种融资结构的改变更为明显,企业债券融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亦从侧面反映出目前以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所占主导地位的格局正发生改变,直接融资的贡献度开始逐渐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12年11月末,银行间债券市场整体发行量约达7万亿元,占同期GDP的比重超过15%,交易量超过240万亿元,约为同期GDP的6.8倍。其中,经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注册发行的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存量规模突破4.1万亿元,较去年年底增加1.1万亿元,占社会融资总量约8%,累计发行量达到8.1万亿元,年度发行量近2.5万亿元。
  在多数业内人士看来,新增贷款累计占比下降和企业债券融资、信托贷款累计占比上升的情况,说明“金融脱媒”正进一步深化。
  “间接融资比例过高、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银行信贷风险是促使今年债券市场迅速扩容的主要因素。”东航金融研发中心中国金融部经理樊乐乐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当然,目前经济筑底、通胀温和,也支撑了债市的买需,增强了市场的承接力度。”
  综合而言,伴随我国债券融资的提速,后续社会融资格局料步入重塑期,这不仅有利于降低银行贷款对货币供应的影响,也将有效降低社会通胀预期,保持经济增长的活力与动力。

  金融脱媒促直接融资升温

  事实上,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化,金融脱媒是大势所趋。
  一位券商研究员告诉记者,“金融脱媒是指在金融管制的情况下,资金供给绕开商业银行这个媒介体系,直接输送到需求方和融资者手里,造成资金的体外循环。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放松管制和发展直接融资市场的必然结果。而通过直接融资渠道的市场供需调节可逐步形成有效的资金价格,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
  显然,直接债务融资,既能够为产业结构调整开辟增量资金的来源渠道,又能在更高层次上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企业是实体经济发展的主体,为实体经济服务,首先就是要让资金流向需要融资的企业。直接债务融资,特别是银行间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对于满足企业多元融资需求具有独特优势:一是融资成本低,很多优质企业发债利率明显低于同期限银行贷款利率;二是用款方式灵活,企业注册债务融资工具后,可以在两年内根据自身需要和市场情况灵活把握发债时机与规模;三是融资工具多样,发行人既可以通过资产支持等增信手段提高信用等级、降低发债成本,也可以利用可转换债等工具实现股权、债权的组合融资;四是提升资金效率,大量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市场分析等专业服务,有助于发债企业加强公司治理,不断提升资金的整体效率。
  来自平安证券的研究观点亦指出,在金融脱媒的大背景下,大企业发债直接融资的情况已非常普遍,预计债券融资占比仍将继续攀升。

  信用风险释放问题需关注

  “除了传统的银行类投资机构外,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资金、私募基金等投资机构今年均把焦点转移到了债券市场上。”樊乐乐表示,“个人认为,在当前宏观经济增速迈入放缓周期几成定局的背景下,信用债发行主体的违约风险也会明显放大。而信用评价体系尚不健全、部分低评级债券隐含的信用溢价偏低,以及潜在的信用风险释放问题同样需要予以关注。”
  尽管今年新中基与赛维短融最终成功兑付为市场带来了显著的提振效果,且到目前为止,信用层面债券与其他债务相比确实具有极高的安全系数,但这并不代表不存在信用风险。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债券除兑付之外,还存在评级调整的信用风险。经济下行以及实质性风险暴露的出现,对现有的评级体系构成了冲击。今年以来,评级被实质性下调以及列入观察名单的企业数量显著超过往年,有研究员认为经济下行是主因,但评级机构近几年来频繁上调的操作也为其埋下了伏笔,市场对评级的质疑直接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公信力。虽然各路投资者已经从评级下调最初的惊诧逐渐转为理性接受,但是评级下调带来的价格损失与流动性丧失却无可避免。 
  展望未来,在债券市场发展方面,进一步完善信用风险管理的制度框架和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适应中小企业发展和融资需求的金融服务体系打造已刻不容缓。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莫指望用债市缓解IPO压力 2012-12-17
· 险资看好明年股市 机会多于债市 2012-12-12
· 提高直接融资比例 债市大有可为 2012-12-10
· 可选品种增多 博时安心收益掘金信用债市场 2012-11-30
· 银行间债市 2012-11-26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