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从沪深基金公司获悉,近期一批基金公司正在密集调仓换股,主要思路是减持前期高配的白酒消费和医药,加仓低配的低估值银行股。
深圳一家基金公司基金经理表示,近期由于白酒爆出塑化剂丑闻,再加上医药面临医保控费和医疗改革,两大基金超配的板块出现了不确定性,他们公司近期正在减持此前超配的白酒消费和医药两大板块,转而增持低估值的银行股。
深圳另一家资产管理规模较大的基金公司基金经理也表示,在今年前三季度,白酒股有明显的超额收益,但从白酒的销量来看,增速逐季放缓。因此,近期出现的塑化剂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他们今年一直坚守低估值的银行等金融股。
博时特定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万定山也表示,在低估值的背景下,中国的银行股面临估值修复的投资机会。
过去三四年压制银行股的主要因素是坏账风险,对此,万定山认为,中国银行和美国存在巨大差异,首先所有制结构不一样,美国银行有几千家,是完全竞争行业,每年都有因经营不善而倒闭的银行。而中国银行数量有限,不超过100家,既有政府信用背书,目前又进行严格的分业经营,使用杠杆倍数较低,风险度也低于美国。
上海一家基金公司基金经理也表示,从2008年至2012年,包括银行在内的部分公司的盈利能力在持续增加,2012年净利润较2008年增加了50%,但股价较2008年10月份的低点跌了近50%,股息分红率也达到了6%左右,市盈率在8倍左右,因此,这类公司具有较好的投资价值。
另外一家基金公司资深基金经理也表示,在高估值的背景下,随着创业板公司解禁期来临,很多创业板公司面临减持压力,加之很多高估值的公司业绩增长不达预期,此前市场投成长股的路径难以持续,而且在一批银行股市盈率(PE)为五六倍的背景下,资金只能是往低估值、增长确定的银行股上流入。
上述说法也得到了一部分低配银行股公司的确认。深圳一家前期低配银行等低估值公司的投资总监也表示,从他们的观察和判断来看,进入四季度,中国经济正在缓慢复苏,因此,前期偏周期的公司存在估值修复机会,在操作上,他们主要是减持前期高配的消费和医药,增持低估值的银行、券商、保险等周期股。
12月13日,国泰君安银行分析师邱冠华发布的报告也认为,2013年,尤其在一季度,风险因素缓解、消除有望驱动银行股出现一次不同以往的较大级别的纠偏机会。
他表示,从国际比较的视角来看,A股银行PE和市净率(PB)只有国际主要国家和地区可比时期平均估值的43%和52%;从行业比较的视角来看,银行PB与钢铁相当,但盈利远胜钢铁,银行与石油石化盈利相当,但PE只有其一半;论分红,银行不输其他行业。从金融价值链视角来看,依托资金、渠道和客户三大优势,银行在中国金融价值链中的霸主地位难以动摇,银行净资产收益率可较长时间维持在15%以上水平;从不良安全线视角来看,银行不良率净资产安全线高达10.2%,远高于官方公布的不良率0.95%和投资者认定标准的真实不良率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