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银发”就业潮悄然兴起
2012-11-23   作者:张代蕾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在美国,越来越多65岁以上老人渴望继续工作,同时,越来越多企业和工厂也愿意为老人提供岗位,认为他们为人可靠、经验丰富。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报道说,除了美国,老年人就业趋势已在日本和一些欧洲国家逐渐兴起,将在今后数十年内改变这些发达国家的就业市场格局。

  百岁员工

  罗莎·芬尼根和美国众多工薪阶层有许多相似之处。她每天和同事拼车上班,喜欢开玩笑,热爱自己的工作。
  与众不同的是,芬尼根已年满百岁。也就是说,目前大多数到退休年龄的老人只有关于苏联人造卫星升空、人权抗议浪潮的记忆,而芬尼根还能记得更久远的内容:煤气街灯、电话的普及,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她在橡胶厂的那份工作。
  如今,芬尼根在波士顿郊区的维塔钢针公司上班,制作和包装不锈钢产品。和同事相比,她走路的确慢了些,但依然手脚麻利,思维敏捷,尚未打算离开岗位。
  “我哪儿也不想去,”她说,“在这里我觉得我还是一个有用的人,尽管老了,但还不至于只能窝在摇椅里。”
  芬尼根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证明老人的就业机会并不一定随着退休年龄到来而结束。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援引数据报道,2010年1月至今,55岁以上求职者“瓜分”美国70%新增就业机会。过去10年内,大约1000万人加入“银发”就业群,而其他年龄组的就业者人数则减少400万以上。
  为此,美国媒体认为,老年劳动力的涌现已经成为目前美国就业市场显著特征之一。
  那么,老年人通常会在哪些地方找到工作?答案是:几乎各行各业。
  在杂货店、“家得宝”家居装潢连锁店打工的老人相当常见。除此之外,美国退休人员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超过65岁仍在工作的美国老人中,有10万多名农民和牧场工人、大约10万名巴士和出租车司机、2.5万名音乐人士、1.7万名交通协管员,以及超过8万名企业高管,包括“股神”沃伦·巴菲特。
  一些老年人在专业领域享有“高龄也高薪”的优势,例如律师。更多老年人谋得的是低薪岗位,如零售店店员和看门人。

  企业青睐

  尽管不是所有行业都乐于接受老年求职者,但越来越多企业开始青睐并珍惜老员工的存在。
  在芬尼根过百岁生日那天,维塔钢针公司首席执行官弗雷德·哈特曼特意在上午工休时间给她送来蛋糕,表达祝贺。
  事实上,在许多美国企业把产品制造外包给海外公司以降低劳动力成本之际,维塔钢针公司得以幸存的部分原因正在于它乐意雇用老年工人。
  公司共有员工48名,其中半数年龄在73岁以上。这些老年员工对薪水要求不高,不会“跳槽”,工作自觉,且制作的产品质量更可靠。这些优势足以帮助公司抵消因不把业务外包而带来的损失。
  位于加州圣迭戈的斯克里普斯医学研究所也非常欢迎老年员工,曾数次被美国退休人员协会评为“50岁以上员工的最佳雇主”。这家非营利性质的医疗机构在加州拥有多家医院和诊所,员工人数超过1.4万,而在65岁按时退休的人员比例只有全美水平的一半。
  67岁的老护士芭芭拉·根兹勒是延期退休的员工之一。她当护士43年,医护经验丰富,热爱自己的职业,目前仍在外科工作。
  她说,尽管医护工作对体力消耗大,但她还不觉得多累,打算在医院工作到走不动为止。“我觉得我70岁以后还能继续在这里工作,我们科室长寿的人很多。”
  研究所人力资源部门副主管维克·布扎切罗说:“我们需要他们(老员工)留下来。年龄越大的员工,医护知识越全面。”
  最近几年,进入美国退休人员协会“最佳雇主”名单的企业类别增加,涵盖制造业、金融公司、大学等,其中一些企业有半数雇员年龄都在50岁以上。
  “聪明的雇主正逐渐重视成熟劳动力,”密尔沃基人力集团副主管梅拉妮·霍姆斯说,因为与年轻雇员相比,老年员工可以为雇主提供生产经验,对企业忠诚度也更高。
  波士顿学院下属研究老龄化与工作的斯隆中心研究员杰姬·詹姆斯说,一些雇主可能会以为老年人不够灵活、没兴趣学习新技能,但研究发现,老年员工往往因为忠诚可靠、职业素养高、工作更投入,而更合雇主心意。

  互利双赢

  对于企业低薪雇用老年人的做法,一些反对者认为这是在“剥削老年劳动力”。而更多支持者认为,这的确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同时也履行了企业的社会义务:满足老年群体的就业需求,让他们老有所依。
  在维塔钢针公司工作的老人们退休前曾是推销员、邮差或餐馆服务生。他们偶尔开玩笑称自己老了还在“为(总裁)弗雷德挣钱”,但更多时候,老人们对他好意提供工作机会心存感激。
  77岁的霍华德·林曾是一名机械工程师,十几年前遭裁员。为了挣钱养活自己,已到退休年龄的他还得继续找工作,但“当你人老力衰,很难寻到一份工作”。
  6年前的一天,他偶然路过维塔钢针公司的店铺,看到店里有一台铣床,正是他会熟练操作的型号,于是询问店员是否需要雇人,最终幸运地留下来。“我现在压根儿不想退休,”他说。
  肯尼思·柯曾是斯克里普斯医学研究所最年长的在职员工之一,即将于11月份满90岁。对他而言,继续工作能让自己活得更开心。
  “每天到这里干活带给我很大满足感,让我知道除了坐在角落回忆往昔之外,我还能有所作为。我有许多朋友还在这儿,”他说。
  黛安娜·希斯内曾在信安金融公司当行政助理,2010年初退休。之后,她很快重返公司,协助推出一项名为“快乐回归”的计划,鼓励退休员工继续兼职,发挥余热。希斯内自己也参与其中,每年兼职6个星期,在其他行政助理因产假或病假离开期间替班。
  希斯内认为“快乐回归”是对公司和退休人员都有利的双赢举措。“我们了解这家公司,了解这些系统。就我而言,我还认识公司很多人,”她说。
  除了向退休老人敞开就业大门,一些企业还为老年员工贴心打造舒适的工作空间,安排合理的工作方式。
  斯克里普斯医学研究所为接近退休年龄的员工提供特殊待遇,逐步减少55岁以上员工的工作量,但保持薪酬不变,直到他们自愿退休离职那天。
  一些公司为老年员工提供面积较小的工作间,以方便他们出入;一些企业则为老人增加室内灯光照明,购买大号电脑键盘,提供带空调的休息室。
  田纳西州“第一地平线”银行把最靠近办公楼的停车位划归老年员工,由此获评美国退休人员协会“最佳雇主”。

  全球趋势

  在美国,老年人就业趋势的兴起并不是新现象,但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而在日本和部分欧洲国家,受生育率降低和移民人口减少等因素影响,就业市场老龄化特征更加显著。
  截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企业员工退休年龄为55岁。之后,退休年龄被延长到60岁。进入上世纪90年代,政府打算更进一步,提出计划到2013年将退休年龄延长至65岁。
  知名智库日本总研调查部主席研究员山田久说,之所以延长退休年龄,主要跟日本的高龄化社会发展及政府财政状况有密切关系。可以说,延长退休年龄对日本来说是必要选择。
  欧洲素有主张员工早退休、不鼓励65岁以上老人工作的传统,但近年来也发生改变。“我们看到不少欧洲国家,尤其是德国,开始延长退休年龄,以解决(财政压力等)问题,”华盛顿城市研究所老龄化问题专家理查德·约翰逊说。
  澳大利亚政府也意识到雇主需求和老年员工的价值,于近期启动奖励政策,给予50岁以上新雇员工每人1000美元奖金。
  专家认为,三点因素将促使老年劳动力改变今后发达国家就业格局。
  其一,今后20年内,随着各国“婴儿潮”一代纷纷跨入退休年龄,会有更多老人选择退而不休,以兼职、季节性工作或短期返聘等方式继续工作。
  其二,随着发达国家人口预期寿命不断增加,人们对如何度过晚年的态度也在改变,变得不再那么重视颐养天年,而是越来越关注发挥余热。这也将促使更多银发老人重返就业市场。
  其三,一些国家政府出于经济需要而鼓励老年人就业。日本、意大利和美国等国家的财政压力与退休人口状况密切相关,大批60岁以上老人要么需要自己养活自己,要么依靠纳税人养活。
  不过,专家也指出,老年劳动力的兴起不应被夸大,退休概念没有完全被淘汰。美国富国银行今年春季一份报告显示,39%受访老人在调查问卷中自称“需要”退休后找工作,而事实上美国只有17%的老年人实现就业,远低于调查预期。

  [相关链接]

  科学家为就业老龄化问题支招

  南丹麦大学丹麦老龄化研究中心教授卡雷·克里斯滕森主持的研究小组对20世纪发达国家人口寿命展开调查,结果显示:20世纪末与20世纪初相比,发达国家人口平均寿命增加大约30岁。
  半数以上2000年出生的日本人可望活到104岁;半数以上2003年出生的美国人可望活到103岁;半数以上2007年出生的意大利人可望活到104岁。 
  研究报告说,进入21世纪,老龄人口无力照顾自己、需要依赖别人的年龄将比以往推迟。但同时,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经济和医疗压力将令发达国家头疼。
  对此,研究人员建议:与其让人们在相对集中的年龄段内拼命工作后退休,不如减少大家每天工作时间并增加工作年限,“每个人都应在不同年龄阶段把工作、学习、休闲与养育下一代结合起来”。
  “20世纪是收入重新分配的百年,21世纪将是工作重新分配的百年,”这份研究报告说,“所谓工作重新分配,就是指工作量将更加平均地分配给各个年龄段的人。”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一位美地产经纪人的心事:卖不出的房子和就业难的儿子 2012-11-20
· 希腊商业部门2012年就业率缩水12% 2012-11-20
· 澳元走势震荡 关注澳就业数据 2012-11-08
· 就业市场显著回暖 美元易涨难跌 2012-11-06
· 10月就业人数增幅扩大 2012-11-05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