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级工艺美术师辜柳希介绍其潮州木雕作品。记者
刘彦武/摄 |
“学会欣赏一件好的工艺美术作品也能给人带来幸福感。”在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一条古巷里,一边观看用花梨木、小叶紫檀、樟木雕刻的栩栩如生的传统金漆木雕《龙虾蟹篓》以及近代革命题材的《碧血黄花》,一边听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会理事、高级工艺美术师辜柳希介绍他创作及收藏的潮州木雕、潮绣精品,记者流连忘返。
潮州是我国著名侨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民间传统工艺源远流长、文化艺术品享誉海内外。近日记者在潮州采访,感受到作为艺术品创作、传承和发展的主体,民间工艺美术师们的创作热情,同时,也从他们口中了解到如今传统工艺美术行业发展面临的窘境。
民间博物馆遍布 能否实现股份化
在潮州市太平路牌坊街一座五层高的小楼里,潮州政协常委、高级工艺美术师李炳炎捧着造型各异的陶瓷碗、杯、碟等器具,如数家珍地介绍多年来他对潮州笔架山出土的历代“潮州窑”陶瓷的研究和收藏情况。
2008年5月,他创建的民间博物馆“潮州窑藏品馆”对公众免费开放,并延续至今。他告诉记者,其私人收藏的三千多件陶瓷每件都按规范编号,正等待国家文物局有关专家前来逐一鉴定。
李炳炎也在尝试与一些文化交易机构探讨能否在未来把这家藏品馆股份化。“希望更多人了解和认可我所做的事。这些文化财富终究是要留给社会的,希望有一个机制,让民间收藏馆能在社会更大层面参与和监管下长期延续下去。”李炳炎说。
近年来,潮州十分重视对民间工艺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并鼓励民间力量参与这项事业。如今不仅在牌坊街,工艺美术师们创办的各类民间博物馆已遍布坊间。
海利集团董事长陈骏平一面带领企业推陈出新生产多款现代功夫茶具和电子茶壶,一面正筹划在家乡潮州市饶平县投资建设一座潮汕功夫茶博物馆。“邀请海内外的朋友都来潮州体验功夫茶文化,同时希望民间博物馆将来能成为公共文化的一部分。”陈骏平说。
后继乏人 政府能否牵头发展
“潮州抽纱”一直是潮汕地区传统的家庭手工艺品。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地近百万“绣娘”在煮饭带孩子之余,提针引线,挑灯织锦。但如今,随着经济条件改善,在家做这些“累人”手工活的人越来越少了。
广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高级工艺美术师祝书琴自小就受到传统手工艺熏陶,不仅自己坚持创作,还开班带徒传授技艺,同时收集民间抽纱精品。她说,“如今学徒也越来越难招、难带。这一行是纯手工,工艺品绣制时间长、产量少、收入不高,很难吸引人。”她建议政府尽快牵头创办具有事业单位性质的公益机构,搭建平台,让有志于此的年轻人能静下心来、长期从事相关工作,得到社会的尊重。
辜柳希埋头钻研技艺,获得多个国家级艺术奖项,还筹资创办潮州市传统工艺研究会和潮州传统工艺创意产业服务平台,并长期在潮州当地高等院校和技校讲学授课,传授潮州木雕相关知识和手艺。但如今他却正在为缺乏发展的场地空间而发愁。
“这里过去是一家一户小作坊式生产,缺乏集中展示和产业链分工协作,既不利于艺术品的大众化普及和人才培养,也很难形成可持续的文化产品和产业。”他建议潮州向浙江、福建等地学习,由政府牵头加快民间工艺领域的集聚,形成潮州民间工艺特色街(镇、区),引导工艺师们走出小作坊,共同发展。
雅俗共赏 能否引导大众消费
祝书琴向记者展示了一幅抽纱珍品《鳞羽图》,是著名老抽纱艺人陈铁泉设计的。72×108英寸的薄玻璃纱上,总共有飞龙102条、舞凤268条,还有奇花异卉成千上万……因为针脚细密制作要求高,只能用“洋”钢材磨制了一批专用绣针,10多位绣娘用了一年多时间、耗用绣绒约15万条才完成。据说这幅图稿一共只生产过三件成品,她手上这件是几经周折才从一家香港洋行购买的。
祝书琴打算自己开一个抽纱文化展览馆,也期待潮州能出现抽纱、潮绣专业街,让更多的人认识抽纱,了解抽纱的实用功能,学会欣赏素雅的抽纱与贵气的潮绣艺术品之间的不同韵味。
在潮州市枫溪区陶瓷城,高级工艺美术师佘燕璇开设的潮州香聚绣庄雅俗共赏,别有洞天。一楼是普通潮绣销售展示厅,摆放着适合居家布置的实用性很强的绣品;二楼则是潮绣精品展览馆,既有神情逼真的人物肖像绣品,也有精心制作的花鸟鱼虫高档藏品,琳琅满目。她告诉记者,不同的消费群体有不同需求,只要细心引导,大众既可以得到艺术欣赏方面的享受,也可用上精美的日用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