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博物馆假货泛滥 待规范管理
2012-11-08   作者:李婷  来源:文汇报
 
【字号

    “收藏必须要回归人文精神家园。现在各地私人博物馆越建越多,里面不少东西是假的。”日前,我国宝岛台湾收藏家曹兴诚在上海对私人博物馆假货泛滥现象进行了揭露,并直言这种现象须高度警惕,否则后患无穷。
  “中国艺术教育、欣赏体系缺乏"物证"。”这是艺术界始终存在的一种声音。据统计,6500万人口的法国有1万座博物馆;而中国登记在册的博物馆却只有3500余家,仅为法国的三分之一。且因受时间、空间以及保存条件、保护技术等诸多限制,博物馆展出的艺术品也十分有限。以台北故宫博物院为例,该馆拥有60万件藏品,不过通常面向观众展出的只在5000件左右,虽然馆方确保每3个月更换一次展品。
  私人博物馆的出现,无疑是对国有博物馆的有益补充。据统计,2007年全国注册私人博物馆约200多家,如今已经发展到1000余家,个别省份甚至短时间内开办了200多家私人博物馆。有人说,当前中国艺术收藏进入“私人博物馆时代”;藏家们借助私人博物馆这种形式,将宝贵的私人珍藏回馈社会、介入公共生活,是好事。
  然而,私人博物馆的藏品绝大多数是从市场上购得的,其藏品真伪问题也越来越为业内人士所关注。曹兴诚不久前去南方某省参观了几家私人博物馆,发现里面很多东西是假的,其中一家博物馆上下两层摆的全是假货。他告诉记者,这座博物馆以古玉、青铜器收藏为主,藏品虽然标的年代多为商代、周代、汉代,但一眼就能看出是现代仿品,而且手段相当拙劣,很明显就是仿造各大知名博物馆和书上的文物,且个头特别大。以青铜鼎来说,在各大博物馆收藏的商周时期青铜鼎的高度多在1米以内,这家私人博物馆的青铜鼎却多是高度超过1米的庞然大物。
  “假的东西登堂入室愚弄百姓,危害无穷!”曹兴诚直言,文物是民族文化的遗产,作假是混淆历史事实,误导后人,污染民族文化。他说,古文物的真实是任何时候都要把控的。曾几何时,《石渠宝笈》著录犹如一个闪闪发亮的光环,只要是被它“罩着”的古书画,在拍卖场上就能无往不利,拍出高价。但不断研究表明,《石渠宝笈》著录的古代书画中有将近三成的创作年代是存疑的。
  在陶瓷鉴定家王先生看来,私人博物馆假货泛滥是国内收藏市场乱象的一个折射。据统计,2011年大中华区艺术品拍卖额高达975亿元,连续两年超过英美等国,蝉联世界第一。“收藏过去是小众文化,现在变成大众文化,中国有七八千万个家庭收藏艺术品,以每家三口人计算,就有2.1亿人。现在不管在哪里鉴宝,都是人山人海的景象。”王先生认为,收藏市场的虚火也导致一些人为了利益频繁制造赝品。他透露,造假在国内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安徽造玉器、青铜器,河南造玉器,江西造瓷器,江浙一带造字画……在不少地方,造假已经形成了一条产业链,仿制、作旧、出货等各环节分工明确。
  专家认为,作为一项投资,私人收藏的得失大多体现在经济利益上,然而一旦建成博物馆,需承担教育公众的社会责任,对藏品真伪必须有严格的把控。据最新数据显示,到2020年,我国博物馆数将由现在的3500余家增加到近6000家,其中不少是私人博物馆。如何规范管理,如何引导私人博物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收音机达人:想办个收音机博物馆 2012-10-19
· 民办博物馆:狭路求生 尚待破困境 2012-09-13
· 首家收音机博物馆亮相南京交易会 2012-09-11
· 咱村里也有了博物馆 2012-09-07
· 一个人的博物馆 2012-09-07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