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份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中短期升值势头,与美元指数因第三轮量化宽松预期走软在时点上遥相呼应。本轮走强是人民币与其他非美货币一道,对美元趋势变化被动反应的结果,而鉴于美元并没有因为QE3的推出而形成趋势性下跌,包括非美货币兑美元走强也就不具有持续性。
截至10月22日,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收盘价为6.2547,相比于8月初的6.3685直线上升1138个基点。10月18日,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收盘价更是创出了6.2503的历史新高。这种持续迅猛升值,不免引发市场关于新一轮人民币大幅升值的猜想。
如果仅仅从中国经济自身和国际资本流动的视野出发,要解释8月份以来的人民币持续升值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如果从全球非美货币与美元互动的角度出发,人民币汇率的持续升值与其它非美货币基本一致,都是非美货币对美联储推出量化宽松3的被动反应。如图所示,对比2012年7月以来的美元指数和JP摩根新兴市场货币指数可以发现:从8月份开始,随着市场对于美联储会推出量化宽松3的预期升温,美元指数的持续下跌对应着新兴货币的整体走强。
“美元一弱,非美则强”,过去美联储的两轮量化宽松造就了这样的汇率市场格局。基于新近的历史经验,市场在美联储推出量化宽松3前后预期非美货币将持续走强也属情理之中。
不过,自9月中旬开口式量化宽松3出炉以后,市场担忧的或者预期的美元狂跌,重演前两轮量化宽松美元指数跌回70附近的场景并没有出现,相反因为美国失业率数据的改善,美元指数出现了止跌回升的迹象。从量化宽松3推出以来一个多月的美元汇率走势来看,市场并没有仅仅因为量化宽松措施本身就极度看空美元,而是将盯住美国失业率的进展来形成其对美元趋势的预期。
既然美元并没有因为量化宽松3形成持续下跌的趋势,那么8月以来因为量化宽松3预期而引发的非美货币包括人民币对美元的走强也就不具有持续性和趋势性。
事实上,进入2012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升值步伐明显放缓。自年初至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处在一个典型的高位震荡态势中,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到目前为止基本在6.26至6.35的区间内起伏,总体来看并无明显的升值趋势。可以预期,至少在美国失业率走势明朗化之前,美元趋势仍难以明朗,从而注定了包括人民币在内的非美货币难改高位震荡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