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欧洲相比,在汽车文化氛围较为浓厚的北美,自行车共享计划的推广相对缓慢得多。大多数城市对此不闻不问。但最近美国运输部下的联邦公路管理局做了一个非常酷的决定:在全美范围内,对那些有意向设立自行车共享项目的城市发放了一个“如何做”指南,为每一个加入计划的新城市分享其它城市早期经验教训,并提供一套初始的最佳实践模式。
美国式自行车共享计划
自行车共享服务是一种非机动车形式的交通服务,专门提供点到点的交通输送,满足用户的短途出行(0.5-3英里)。用户可以在任何一个自行车共享站的网点取车,用后把车归还给其他任意一个自行车共享站(包括取车点)。不同于传统的自行车租赁服务,自行车共享计划可以让用户将短距离出行和与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便利地接驳起来。
而对于城市管理者而言,大量使用自行车,不仅可以避免过多的碳排放,以及耗时费力的地铁修建和公共汽车工程,还能够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包括能源。
目前的美国自行车共享计划虽然还在发展阶段,但已经吸取了欧洲和加拿大同类方案的经验教训,在技术和操作上也有一些不同。
很多美国城市自行车共享发展的出发点就是自行车应该是社区经济交通的一部分。比如丹佛市就集合了多个公司来发展该项目。这座城市的自行车上面还会有一些电子设备,如里程表、卡路里燃烧量和碳抵消量,让骑行的市民了解自己的交通状况。在明尼苏达州,虽然当地民众也热衷于自行车共享计划,但由于该地区漫长的冬季,所有的公共自行车只适合在每年的4-11月份租赁。其它各州在推广相应计划的时候,也考虑了当地的地形和天气因素。在首都华盛顿,计划更加注重预算的收支平衡。由于这座城市的自行车总是供不应求,所以推出了每天5美元、5天15美元、每月25美元、每年75美元的收费细则,鼓励更多的人们参与到计划中来。
随着美国几大城市自行车共享计划的成功试行,越来越多的民众和组织对这项计划投以浓厚的兴趣。一些地方政府也积极为这个项目争取相关的财政支持。
财政预算很关键
这份“如何做”指南总共分为四个部分,包括如何规划、执行、项目评估及其他注意事项。
联邦公路管理局规定,城市在规划阶段就要确定自行车共享计划的最终形式。在这个阶段,要确定最佳的商业模式、相关的资本和运营成本,以及潜在的资金来源。为了有效地规划自行车共享计划,每一个城市应当明确实施自行车共享计划的目标,虽然社区建立自行车共享服务的主要目标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大多是为了寻求广泛的利益(如增加骑自行车的人数、促进健康和积极的生活、提供交通连接)。
不仅如此,每一个城市也应该考虑与规划、实施和管理自行车共享计划相关的所有成本。自行车共享计划的启动成本会非常庞大。从2012年3月起,在美国一个普通城市实现自行车共享系统,包括所有的系统组件、人员和行政支持在内,每辆自行车的投资成本平均为4200美元至5400美元,每辆自行车的每月经营成本平均为150美元至200美元。
对此,美国人乐于学习欧洲人的经验。在绝大多数欧洲城市,广告商与政府签订合同,由前者承担项目的启动维护费用,包括自行车的购买、维修费用,以及维持项目运转的员工工资。作为回报,广告公司可以拥有在城市公共场所如公交车站投放广告的权利。政府只需履行监管职能、参与项目的宣传活动,不必亲自参与项目运营。
首都华盛顿和波士顿的自行车共享计划都是由当地政府拨出预算经营,他们能够很好地控制运算和管理当地的自行车站,相应的,负责的官员需要足够的耐性来说服和谈判,以获得预算支持。丹佛和圣安东尼奥等市推出的计划是由非营利组织来经营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当地政府的补助金,或者本地企业的赞助。作为非营利的项目没有资金控制和债务的烦恼,但是另一方面也会担心过于依赖私人筹款,在自行车管理权上也较有限。
诸如迈阿密市的自行车共享计划则由私营企业来承包经营,企业也会在自行车和车站投放相应的广告,还会收取相关的会员使用费。这样经费的运作更加灵活,但是相应的政府的管理也会比较有限,同样,所有的操作都需要足够的谈判技巧。
技术相当关键
指南也提到了技术是自行车共享计划不可忽略的重要支撑。在一些城市,自行车共享计划虽然反响良好,但管理系统似乎还需要更加智能化。
在巴塞罗那,不少租赁点最多提供36辆自行车,这种分配在上下班高峰期间并不能够满足用户需求,很多晚到的用户无车可用。不仅如此,每一个城市复杂的地形以及民众的生活习惯,也会影响到自行车的租赁。显然,美国的城市必须从中吸取教训。
2012年7月,纽约市将启动全美规模最大的自行车共享系统,率先在纽约曼哈顿和布鲁克林区域设置600个停车点,投放1万辆自行车供民众租用。这套自行车共享系统由美国花旗集团投资4100万美元建成,整个计划将采用会员制,一张无限次使用的年卡为95美元,并有日卡和周卡可供选择。用户可在任何一个站点付钱取车或还车,单次用车时间不超过45分钟。
虽然在美国,一些技术和资金方面的问题还有待改进,但这并不妨碍该项目的在全美迅速推广,显然,自行车出行的环保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