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詹彦/摄 |
一幅上世纪30年代“女人穿旗袍、男人穿长衫”的中学毕业合影照,有人出3000元想买,但被卖家朱仪祥拒绝了,他直言:“不舍得卖。”
刚刚结束的平遥国际摄影大展首次设立民间老照片交易会。10几位收藏家带来数千张老照片,最早的可追溯到1859年,是由美国人拍摄的一个民间工匠。
朱仪祥四、五年前开始收藏老照片。对他来说,每一幅老照片都是一个故事,讲不完的故事。现在他已是中国第一家专门收集老照片的机构——中国历史影像收藏沙龙的副秘书长,这次从上海专门来到平遥。
2010年新成立的这家收藏沙龙有4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会员,有着颇高的门槛。“必须是专门的收藏家,并且被我们所认可的有好的藏品的人才能入会。”朱仪祥说,该沙龙已经举办过一次联合义展,展品涵括多样,从中国第一家有轨电车到“文革”期间珍贵照片。
在朱仪祥看来,中国的老照片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照相术直到1867年后才引入中国,当时成为有钱人的专享,留下的照片本就不多,再加上后期社会动乱和蛋白照片随着年代而泛黄,品质受到影响,现在的老照片就更加珍贵了。”他说。
除了物以稀为贵外,老照片更是反映了时代的变迁,成为研究历史的资料。
在交易会上,一个三岁左右的小孩骑着现在难见到的木马玩具,在泛黄的老照片中面对镜头微笑。和这幅照片一起陈列的还有数千张老照片,时间跨度从清朝末年到上世纪70年代。
刘亚平是这幅儿童老照片的收藏者,他收集了近3000张儿童照片。他说,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大规模拆迁中,很多家庭将老照片废弃,他从收垃圾的人手中收回了这些“有价值”的资料。
“这也是一种历史,小孩子的童年历史,对我们来说也是一段历史,一段过程,我们要收集。”刘亚平说,他的愿望是能够建立一个少年儿童老照片数据库。
不仅在国内,就是在海外,中国老照片的收藏市场也是潜力巨大。纽约大学艺术科学学院副教授吉拉德·普赖尔为自己做农村妇女研究的博士买了两张清末的照片,每张仅50元人民币。“老照片给我们提供了理解历史的背景。”
中国现在有不少人开始意识到历史照片的珍贵,从不同角度进行整理研究。
在平遥国际摄影节上,中国摄影人晋永权的书籍《合家欢》首次发行。大红色的封皮上是一家姐弟5人的合影。书中,晋永权对他收藏的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20多种相片进行了系统归类和研究。
“书名叫《合家欢》是各种情感类型的总汇,也有些悲凉的味道,不禁让人联想是什么原因让这样喜庆的相片流落街头。”晋永权说,他是10多年前,误入北京报国寺旧货市场发现老照片市场的。它们价格低廉,大都几块钱一张,有的甚至几毛钱。
晋永权告诉记者,抛弃家庭相册大多事出有因,急剧的社会变迁、城市化、频繁的迁徙、家庭的解体、利益的分化等都是这些影像流失的原因,于是它们就开始了在废品收购站、纸浆厂、旧货市场、把玩者之间漂泊的旅程。
当然,这些身价倍增的老照片除了收藏价值、历史研究价值外,他们本身散发出的浓郁“怀旧”情结就足以让人驻足凝思、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