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芳已经连续三天没睡觉了,马上要踏上2013春夏巴黎时装周的征程,她比任何人都要紧张,不到装箱的那一刻,她总觉得衣服还有值得修改的余地。
对于学服装设计的她来说,能够站在巴黎时装周的舞台上做秀,就像完成了一个人生梦想。巴黎时装周近一百年的历史当中,迄今不过廖廖数位华人登上它的舞台,谢锋和马可都是在巴黎时装周上收获了掌声和荣誉后,并将自己的品牌推向了成功的商业之路。对于设计师来说,巴黎时装周是时装界的学院派,有历史有传统,象征着权威,能够得到它的认可,对于任何一个设计师来说都是极大的荣誉。
不过,刘芳的路子和马可、谢锋不同。后两者均是以个人之力带领个人品牌闯进了巴黎时装周,而刘芳的风格更商业一些,她去巴黎不是单打独斗的,她是作为国内羊绒品牌帕罗的设计总监而站在天台尽头。
和那些特立独行的艺术家风格的设计师不同,刘芳喜欢为她的衣服找到最大的商业价值。她喜欢听到她设计的衣服帮助年轻的帕罗走到国内第三的位置,排在第一位的是老牌羊绒生产商鄂尔多斯。她这么比喻工作室和为品牌设计的差别,“前者就像办一场演场会,后者就像是组织一场春晚。因为一千个消费者就有一千种品位。”刘芳愿意选后者,她说自己喜欢挑战,因为要满足更多人的要求显然更难。
每年,她都要设计出将近200套look的成衣,以及30多套概念作品。我怀疑她是否有这么多精力来进行设计,哪怕她有这么多精力,又从哪找来这么多的灵感。更何况,她只能看面料下菜碟,当别的设计师为自己的设计草图寻找最适合面料时,她手中的选项只有一个,就是羊绒。
她的答案很简单,因为她生活在浙江一个不知名的小城市里。帕罗公司办公室设在那里,远离北京和上海这两个时尚之都,她大可以避开交际生活,不用费尽心思去认识传媒界或时装界的什么人,她唯一要做的就是想出更多的设计,她对这种生活方式的评价是“有得有失”,虽然缺少了传媒界的支持但却让自己的时间真正属于自己。至于设计的灵感,她不同于别人,喜欢讲述美丽而玄虚的故事,她喜欢建筑,欣赏扎哈的建筑风格,对她而言,建筑设计是这世界上最奇妙的艺术,她从建筑设计的原理里,想象自己如何在衣服构建出点、线,再让线转动起来构成一个既美妙又立体的服装空间。
从进入第一个公司起,她就开始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工作。她实习的第一个公司便是以专做羊绒面料而擅长,许多国际大牌都向该公司订购羊绒。这份工作经历让她觉得她和很多设计师不同,因为她知道羊绒的结构是什么,如何纺纱、染色、织造,她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仅仅会画草图的设计师,她知道面料是怎么从羊身上得来的,对于这种面料,她说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在设计的时候做减法”;她也关心销售,如果帕罗的销售不好,那她大概会比公司销售部门的同事还要难过,好在这几年间公司的销售情况越来越好,领导才决定满足设计总监的最大愿望,带着她去巴黎做场秀。
虽然在国内有很多的经验,但是对在巴黎做秀刘芳心里也一点底没有。大多数事情她不用操心,至少她不担心钱的问题,在去参加时装周之前,品牌已经和巴黎时装工会接洽了三季,公会既要考量该品牌的设计风格,还要在意品牌是否具有商业价值和资本力量,即使在我们看来,它所接纳的华人设计师在当时都是新鲜面孔,但在他们各自领域却早已是当仁不让的领军者,巴黎时装周不做公益,它只欢迎最优秀的设计师在这个舞台上展示自己。
刘芳担心她到底会收到什么样的评价,无论正面还是负面,她都打算全盘接受。她将在自己大秀开始前一周抵达巴黎,去见模特,看秀的场地,和专业的活动人员讨论为秀布置成一个什么样的氛围,确定明星和名人名单,其实,这些作为设计师的她能做的,似乎和在国内参加时装周并没有两样。但她心里对巴黎时装周的评价是,“那种氛围更专业,也更纯粹,所有的一切只为服装。”
如今,衣服已经挑选完成,服装数量遵循国际惯例,最多30余套,这样才能给评论人士和买手留下足够深的印象。巴黎时装周后,她就将正式推出自己的个人品牌,但至于她真的想从这次时装周上得到什么,刘芳坚持了她一贯的务实,她一点也不否认公司的商业目的,“我就是希望能让这个品牌被买手们注意到,尽快在欧洲落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