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网报道平安银行(原深圳发展银行)VIP客户王女士180万理财巨亏成1万之后,又一名平安银行南京路支行理财巨亏客户姚女士将平安银行告上法庭。姚女士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法院已于9月17日立案调查,而平安银行涉案理财经理仍旧正常上班。
对此,中国经济网记者连线平安银行公共关系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南京路支行的案件现在已经进入司法程序,平安银行尊重法院判决,在这之前,有关问题不便回应。
案件回放
姚女士是深圳发展银行青岛分行南京路支行的VIP客户,她此前经常在平安银行购买理财产品。2011年初,当她来到银行想再次购买理财产品时,平安银行理财经理薛某极力推荐一款保本保息、年收益最低5%的投资黄金的理财产品聚金宝。
出于对银行工作人员的信任,姚女士开通了交易账户,通过网银转账形式将50万元划到了该账户上。当姚女士提出签订合同的时候,薛某却以行情好,先做上,协议不用着急签为由搪塞了姚女士。
然而,同年4月,当薛某拿协议与姚女士签署时,协议对方竟然变成了北京恒紫金投资顾问有限责任公司,并在随后短短的不到1年时间里,50万的账户亏损到剩下1万。
无奈之下,姚女士找到平安银行支行反映情况,支行领导称委托给谁找谁负责。而事件关联的另一方薛某已从银行离职,签订合同的恒紫金公司法人也已不见踪影。
平安银行支行员工被指涉嫌集体欺诈
姚女士向中国经济网记者反映,薛某和我说这个黄金产品,我自己也怀疑,在我复印身份证的时候,我还问前台的工作人员,是不是有这个理财产品,前台还应和说是不是聚金宝,不止一个工作人员和我提这个产品,我自然也就相信了。
而当姚女士在案发之后找到平安银行南京路支行马行长反应其银行员工不止理财经理一人知道此事时,马行长表示银行理财产品只能向理财经理咨询,其他人说了不算。
知情人士透露,深发展南京路支行当时一共只有薛某与李某两名理财经理,在5位深发展客户理财亏损案件中,两名员工全部涉案,这样的情况,在银行业极为少见。
据记者了解,理财经理薛某已从银行离职,人影不见,另一名涉案理财经理李某仍然在平安银行上班。
理财经理疑云重重被曝忽悠称平安银行与恒紫金公司是合作单位
姚女士告诉记者,后经查看,薛某在2011年1月划走的50万,在当年5月6日与签订合同时,账户里只剩下16万。
而在第一起VIP用户理财巨亏起诉深发展南京路支行的案件中,薛某在法庭上回答法官提问时称,深发展与恒紫金公司是合作单位,恒紫金公司法人别志平是深发展的居间人。
业内人士指出,居间人是通过帮助所介绍来的客户进行投资而赚取报酬的,理财经理薛某的供词说明了深发展与客户的损失并非毫无关系。
“我们已经将这段录音提交法院,深发展说自己没有责任,合作单位怎么会没有责任,如果没有平安银行,我们根本就不可能与恒紫金公司打交道”,姚女士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
银行解决问题办法竟是让客户再入金
在50万出现巨额亏损后,姚女士找到平安银行南京路支行马行长,希望能够得到银行的从中调解与赔偿。
然而马行长的回复却令姚女士大吃一惊,马行长称其已经与平安银行的律师团做了沟通,姚女士这类情况根本不可能从银行拿到一分钱的赔偿。
而对于当下姚女士应该怎样做才能挽回损失,马行长表示,姚女士只有再投入资金给恒紫金公司才能有可能挽回自己的损失。
“马行长这么对我说,我简直觉得不可思议,我已经50万没有了,竟然还让我给骗子钱,银行不仅是推卸责任,更是把我们推入火坑”,姚女士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说。
银行道德缺失谁来管
知情人向记者透露,发生巨亏后,一共有5位VIP客户联名向平安银行反映情况,2012年初,受害人还向总行投诉,但是,投诉信如同石沉大海,没有任何回应。
对于理财经理薛某的恶意欺骗,姚女士十分气愤,“仅仅一个支行就发生这么多起案件,银行工作人员的道德缺失谁来管,是不是这其中有什么利益输送”。
对于有网友质疑签署合同是自愿行为,姚女士告诉记者,我们没有办法不签约,了解理财产品的途径只有理财经理,两个理财经理都说产品好,我们不相信他们又有什么渠道获取信息呢?
据了解,第一位受害人已经于今年1月提起诉讼,法院至今没有宣判。王女士亏损179万的案件开庭两次仍然无果。本案已于9月17日立案调查,后续报道请继续关注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