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行的“半壁江山”已不在海外。伴随着前几年中行对国内和海外业务比重的调整,中行的境内业务大幅扩张,而海外资产的比重已下降到目前的20%出头。日前,中行的高层在不同的场合屡屡提到国际化经营,这是否意味着,重心再向海外转移正成为中行未来战略选择?
30%海外业务新目标 中行回归国际化路线
日前公布的中行2012年中期报告显示,上半年,其境外机构资产总额比上年末增长18.98%,占集团比重23.84%2,比上年末提高1.45个百分点。
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在2012年上半年业绩发布会上说,“目前我们海外业务的比重和利润比重大概在22%、23%,我们希望作为中国的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地方,我们希望未来几年通过我们的努力,海外业务所占的比重逐步能够达到30%左右,当然这种水平跟全球的异地银行比还是有差异,但我们还是希望达到国内银行的领先水平。”
李礼辉表示,中行将继续加大海外服务网络布局,通过设立经营型分支机构、设立代表处以及设置综合业务柜台等方式积极推进海外机构延伸,提升对客户全球服务的能力。“我们也想利用这个机会,特别是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有所减缓,或者在一定程度上还有一定的贬值状况,我们要加快海外业务的发展。”他说。截至目前,中国银行已在35个国家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设立了海外分支机构。
而在最近于天津举行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肖钢也“恰巧”的提到了“国际化经营”。他在公开发言时指出,“中国银行在内的大型商业银行都会加快国际化经营的步伐。银行业当前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而一旦利率、汇率市场化之后,如果描绘未来中国银行业的趋势,我觉得是转型,转型当中就会分化,各家银行会更加注重它自身的经营特色。”
自身经营特色的说法和海外业务所占比重30%目标的提出,似乎暗示着,在经历了近6年的国内业务扩张之后,中行正在逐步回归其传统的优势项目。
国内扩张 战略重心转移明显
肖钢在2010年3月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如此表示,“中行在调整国内和海外业务比重,今后外汇资产占总资产比重会下降,来自海外的收入和利润占全集团比重也会下降,但这一比例始终会保持在20%以上。”他指出,“不是海外业务收缩了,海外业务的收入和利润都在大幅增长,比重下降是因为国内业务增长更快。”
自从2003年肖钢就任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之后,尤其是从2004年股改之后,中行的重心开始向国内业务转移。但是,不少银行业的人士,对中行这家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银行大举开拓国内市场的“转型”,心存疑虑。尤其是在2009年,在国家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大背景下,中行实施了比较激进的信贷投放——2009年当年,全年中行新增人民币贷款创下1.17万亿的天量,是当年全国9.58万亿人民币新增贷款的12%。
而面对这样的质疑,李礼辉2011年2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如此回应,“和世界主要国家相比,中国本土市场将是一个发展最快的市场,本币业务将会是潜力最大的业务。因此,从那时起,中行就做出了重大调整,把业务的重点放在本土市场和本币业务。到2009年底,中行的人民币资产占比达到75%,比2005年增长了20个百分点,来自本土业务的利润占比达到75%,比2005年提高了约25个百分点,这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转型。”
不过,从颇具优势的海外业务战线收转向国内的策略使中行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一位中行人士对记者说,中行因为此前长期在海外发展,所以对国内网点的开发不如其他银行,国内网点在数量上和同为四大行的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相比完全不占优势,而网点正是银行吸收存款业务的基础。
最新的数据似乎也“质疑”了这种思路的调整。据中国银行2012年半年度报告,截至6月30日,中国银行净利润增长仅为6.94%,在上市银行中垫底,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的净利润增长分别为12.47%、14.57%和20.76%。个位数的增长率背后,正是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净息差的下降。不过,就海外这部分业务而言,它并不受到降息和利率市场化推进的负面影响。有银行业人士直言,利润增长的不尽如人意一半可能归之于定位的因素,中行在国内业务和海外业务之间一直摇摆不定。
百年中行 “半壁江山”不再在海外
不论在业内人士还是普通大众心中,“中国国际化和多元化程度最高的银行”似乎成了中行的代名词。
这项标签从中行建立之初就仅仅紧随着它。1912年2月,经孙中山先生批准,中国银行正式成立。自其成立起,有近17年的时间中国银行履行着国家中央银行的职能。而在1928年,国民政府明确中行经国民政府特许为国际汇兑银行,此次改组成为中行发展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改组之后,中行的经营思想和业务方向发生了转变。作为国际汇兑银行,以经营外汇业务作为发展方向,力争在国外多设机构,并与多家国外银行建立代理行关系。
1929年11月,中行伦敦经理处正式开业,这是中国银行在海外设立的第一家分支机构,也是整个中国金融机构迈向世界金融市场的第一步。
有着如此坚实的历史沿革,中行的海外业务表现在国内银行中一直是非常突出的。数据也同样显示,海外业务确实一直是支撑中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支柱。“中行的‘半壁江山’在海外,海外资产占比近30%,税前利润占比在2002年达到82.7%。”时任中国银行副行长的张燕玲2003年8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不过,这种情况在2004年以后悄然发生变化。公开数据显示,2004年,中行海外资产占比为52.89%,2005年,这一比例降为40.6%,2006年,中行海外资产占整体集团资产比重只为23.5%,海外机构营业利润贡献率为37.1%;2007年,这一比重再次下降,分别为22.6%和32.5%;而在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一比重仅为24.8%和7.2%。
尽管在2009年,中行海外机构的经营业绩出现了恢复性的增长,海外的税后利润209亿元人民币,比上一年增长了297%,对集团税后利润的贡献度回升到24.5%。2010年末,中行海外资产和税后利润分别占集团的21.46%和21.76%;2011年末,海外资产占比上升至22.39%,海外机构税前利润贡献上升至21.23%。不过,曾经的‘半壁江山’在海外却再也出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