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7日,证监会召集私募举行的闭门会议上,重点探讨了公募基金投资行为散户化的问题。一时间,公募基金散户化的问题再度回到风口浪尖。
“这个问题,自开放式基金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一直存在,不断引来争论。”一位大型公募人士向21世纪网表示。
针对我国证券市场个人投资者众多、市场投机气氛浓厚等缺陷,管理层曾在2000年明确提出超常规培育机构投资者的政策。但12年过去,证监会主席由周小川,到尚福林,再到郭树清,这个问题,一直在提,并且始终无解。
基金为何沦为大散户?
公募基金最被诟病的“散户化”操作模式,便是追涨杀跌,交易频繁。
其中,基金的追涨杀跌,在2008年到达了一个极致。回顾2008年,金融、地产作为两市权重最大的两大板块,基金在6000点之上仍疯狂买入,把市场推向历史大顶,而在2008年6月上证指数下跌近3000点附近时,基金却却选择不计成本地抛售,致使不少蓝筹股跌至历史低位,随后沪指在2008年10月28日见1664点大底,此时基金却在卖出。
发展到如今,基金仓位已经成为判断市场风险的一个公开反向指标。新价值投资投委会主席罗伟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公开表示,公募基金的仓位与行情指数联系紧密,虽然不敢说完全是“反向指标”,但往往公募基金仓位高的时候风险比较大,而公募基金仓位低的时候大盘也接近底部。
对于基金沦为大散户的现象,很多基金经理已经坦然接受。“公募行业有相对业绩排名压力,公司也是以此作为考核,在这种情况下,追涨杀跌必然成为常态。对大多数人来说,业绩排对名垫底是非常抗拒的。要做出不一样的配置,冒的风险很大。”一基金经理对21世纪网表示。
对于公募基金排名激励制度的制约,从公募转投私募的江晖也是深有体会。“我自己做了几年公募以后,很多客户是希望你挣钱,而不是争排名,03年我自己设计了一个产品,追求绝对回报,但公募争排名,很难执行下去,所以07年下海做这个事情,定位就是追求绝对回报,无论市场情况怎么样,我们一定要追求回报,所以说我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做这个事,我一直把它作为自己的长期理想。”江晖回顾起自己提出并践行绝对回报之路的缘由时曾如是说。
一种比较消极的观点是“基金天生就是大散户。”一位北京基金公司人员向21世纪网表示:“基金的门槛就是1000元,其实是很低的,买基金的本来就是散户,基金就是散户的集合。持有人心态必然会影响到基金的投资风格。”
那基金的机构投资者呢?一位前十大基金公司人士告诉21世纪网,保险公司是基金的主要机构持有者,但是保险公司往往比一般散户更为敏锐,他们的申赎非常频繁,经常稍微赚一点,就通知基金公司赎回,基金公司不得不为之调仓,预留现金,可以说,基金公司投资行为的短期化,和保险公司的频繁交易是分不开的。
另外一个无法回避的,是行业内利益的勾兑和交换。“由于券商也是卖基金的渠道之一,在券商帮忙卖基金的时候,往往会提出分仓要求,并要求基金承诺换手达到多少倍。”一位基金销售人员向21世纪网坦承。
散户化之争
在上述种种原因的交织下,自2000年开始呼吁的机构投资者,特别是公募基金“去散户化”一直停留在口号上。
面对各方对于公募基金投资“散户化”的指责,也有不少基金经理感到委屈。“投资讲究顺势而为,在整个市场,缺乏价值投资的土壤和条件的时候,盲目照本宣科进行价值投资长期投资,难道就是所谓的对投资者负责吗?”
好买基金首席分析师曾令华则表示,要讨论公募基金投资散户化,首先要确定,什么叫散户化,什么叫散户。
“投资散户化很难定义。散户的投资是怎么样的呢?是换手率很高吗?其实,交易也能赚钱,像国外知名的大奖章基金,交易也是做得好好的。而且换手率高到多高就是散户呢?这个也很难界定,而且,近两年基金换手率,也较之以往明显有所降低。”曾令华表示。
“是进行概念投资就是散户吗?概念往往是一个先导。比如在2000年投互联网,是概念,那在现在投GOOGLE不就是价值投资了吗?企业的发展本来是一个历史的阶段,多远才算是概念,多远才是价值呢?基金经理大多数还是以企业赢利研究为导向的。”
在他看来,投资方法没有高下之分,赚到钱,持续赚到钱就行。只要是在法规的范围之内,合法合理的赚钱的方法,都是应该提倡的。
一位私募人士认为,即使有部分私募,做到了相对意义上的长期投资,对公募来说,借鉴意义也有限。“一个是公募投资的限制无法改变。另外,客户的确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基金管理人的投资行为,一些私募之所以能做较为长期的价值投资,和其客户资金的稳定是不无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