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市场对于央行降准的预期再度落空,现券市场受此影响,继续呈现一级带动二级的走势,收益率全面上行。
分析人士指出,就目前来看,债市盘整格局难以打破,自去年四季度开始的无风险利率快速下行阶段已经结束,而短端收益率料更多受到资金面供应的阶段性冲击出现较大振幅。
现券市场颓势难改
8月份以来,市场氛围悄然发生改变,一方面受经济数据低迷以及政策利好落空的影响,机构情绪再度回归到观望态势;另一方面,7月份外汇占款再次出现负增长,表明资金面不乐观的情况并未发生改变。
随着公开市场到期量的减少,加上降准预期迟迟不见兑现,目前市场在接连几次预期落空后,已经呈现“哀莫大于心死”的状态,资金面逐步成为制约市场走势的关键因素。
中债提供的数据显示,债市中短期限收益率继续上行,信用债市场收益率同样整体向上攀升。
“债市表现仍然疲软,资金成本冲击依旧,同时政策宽松低于预期使得市场风险偏好下降。”一位商行交易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虽然近几周逆回购规模呈持续扩大的趋势,但资金面并未好转,除了逆回购周期较短的因素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大行投放意愿不高,预计这种局面难以仅仅依靠逆回购‘滚雪球’式的操作来加以抵补。”
在多数券商研究员看来,后期伴随外汇占款的持续减弱以及降准步伐的延缓,资金面的不确定性将逐渐加剧。
不仅如此,对前期浮盈的兑现以及机构的降杠杆料进一步推动市场卖盘涌现,在这波调整中,国债及信用债无疑首当其冲成为估值变动较大的“重灾区”。
资金利率居高不下
从银行间资金面来看,央行本周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加大了逆回购力度,共实现资金净投放2780亿元。无疑,在逆回购操作的大力支援下,骤紧的资金面终于获得了喘息的机会,但就回购利率的表现来看,收效十分有限。
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23日中午11时,银行间隔夜及14天回购定盘利率分别下行了5.28和46.00个基点,至3.07%、4.20%。
不过,尽管隔夜和14天品种利率相继出现回落,但资金成本实际依然偏高,考虑到逆回购输入的乃是短期资金,中长期流动性走向不够明朗,则未来资金成本的下行幅度料趋于放缓。
可以看到,最近两个月,银行间市场资金紧张状况不断累积,逆回购规模也如同滚雪球般逐渐增大。本周逆回购规模骤增,既有资金紧张状况叠加的因素,也有接近月末考核时点的因素。
顺德农商银行固定收益分析师宋球红指出:“自上周开始,从银行间市场拆入资金的难度就明显增加,较前期资金面状况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受8月份财政缴存、外汇占款不佳等因素影响,资金面短期内预计难以宽松。”
虽然考虑到货币供给将出现趋势性的下降,经济尚未真正的复苏,则货币宽松政策例如降息和准备金率的下调,仍然非常必要,但为了保持流动性的放松不会被大规模热钱流出所抵销,央行在阶段性采取货币宽松政策的同时,似乎更倾向于根据热钱流出情况的不同,通过逆回购等公开市场操作提升短期利率水平,并稳定汇率。
华龙证券固定收益研究员牟治阳向记者表示:“就宏观政策形势来看,我更赞同现在是央行的观察期,毕竟上半年货币政策放松已经很快了,两次降准,两次降息,央行已经表明了态度,接下来可能需要缓一缓,看看效果,看看市场反应,然后才会再出政策。”
“逆回购操作规模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流动性紧绷的局面,也进一步打破了市场对降准的希望。”多位券商交易员称,“央行新一轮的货币政策调整思路可能较前期出现转变。”
综合来看,基于央行迟迟不调降存款准备金率,且滚动逆回购操作无法切实降低资金成本,预计未来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紧平衡+高成本”将成为资金面的主要特征。
机构启动大类资产转换
当前,有部分券商研究员认为,市场普遍期待的降准,更多会是央行“被逼无奈”之举,即使实施,对资金面会有改善,但幅度有限。而传导至信用债市场,会如同前几次降准和降息一样,造成收益率短期脉冲式下行,不会构成趋势性机会。
另外,控制通胀依然是央行首要考虑的因素,目前管理层对降准一拖再拖,未来即使该政策出台,更有可能伴随经济刺激政策的同时推出,届时权益类资产的反弹将进一步加大信用债的抛售压力。
“显然,机构大类资产的转换已经启动。”申银万国固定收益分析师屈庆此前撰文指出,由于债市赚钱效应逐渐减弱,机构在大类资产配置上,已开始从债券转向其他资产。
就保险机构而言,其未来料将更多地配置“债权投资计划”。由于保监会对险资投资范围的进一步放开,保险投资“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占保险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比例上限已从原来的10%上调至20%。
由于此类产品收益率较高(通常在6%左右),而且久期较长(一般为5-10年),因此,不少保险公司开始逐步将投资目光转向此类产品。
再看银行理财方面,后期信托计划产品料成为其投资重点。据券商介绍,这类产品收益率通常在9%-11%,期限以1-2年为主,且该类产品当前市场需求较大,不仅可以通过签署回购协议,转出表外,规避了存续期间的风险,而且在产品到期前,又可将其赎回,并锁定3%-5%的净利润率。
申万方面认为,银行、保险在资产轮动上已开始从债券转移,未来随债市赚钱效应的逐渐减弱,这种转换还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