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艺术品基金隐藏集中兑现危机
2012-08-22   作者:  来源:收藏投资导刊
 
【字号

    艺术品基金作为近几年来国内艺术市场的新生事物,以其先进的金融理念吸引了很多有意进行艺术品投资的富有人群,并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席卷国内艺术市场的“新潮运动”。至此,国内艺术市场也由原本的个人收藏时代被迫转换成集体式投资时代。依据西方发达国家艺术市场的发展路向,当艺术品市场发展到一定的繁荣程度时,艺术品金融化也将随之而来,而艺术品基金也将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推动艺术品市场的加快发展。但同样以西方艺术品市场为先例,艺术品基金的入手时间十分重要,作为一项中长期的投资项目,加之艺术品自身所具有的特殊属性,艺术品投资不宜在短时间内集中投入大批资金,以免助涨市场的负面效果。反观国内艺术品基金的从无到有,短时间一窝蜂式的涌入,对艺术品市场所造成的多方面影响已经渐渐显露,同时,“短、平、快”的运作模式也使得国内艺术品基金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迎来一场集中性的兑换期。由此,国内艺术品基金自出现以来的第一轮调整期也会随之出现,业内人士分析:这将是国内艺术品基金有序化、规范化、正规化运作的新开始。

  艺术品基金“元年”之争背后所隐藏的危机

  关于国内艺术品基金“元年”的说法就目前而言尚未有定论,从2006年到2011年,这中间的任何一个年份都曾被某些人或某些观点确定为国内艺术品基金的“元年”。持2006年为“元年”说的多数是以国内第一支艺术品基金的发行为依据,反对者则认为当年所发行的项目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基金,只是借用了艺术品基金的名号而已,更多的还是在借鸡生蛋;将2010年看做“元年”的,依据的则是国内艺术品基金在经过了数年的摸索和铺垫之后,逐渐从个别现象上升至普遍现象,并在真正意义上开始成为继股票和房地产之后的国内第三大投资方向。
  众所周知,国际上成功的艺术品基金运作案例都遵守着一些不成文的规则:不在艺术品市场高峰期买入、中长线的运作、合理的规避投资风险、良好而完善的经营团队、适时的出售艺术品、避免资本集中进入市场等等,这一切都说明了成功的艺术品基金在运作过程中需要具备一些必要因素。反观国内艺术品基金领域,不管将2006年还是2010年视作为“元年”者,似乎都不具备成为艺术品基金成功案例的条件:2006年作为国内艺术品市场“泡沫式”增长的尾期,艺术品价值评判标准在这一时间段的混乱自然可想而知,甚至可以这样说,当年艺术品市场的“泡沫式”增长对国内艺术品市场到今天为止的混乱场面仍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国内艺术品基金选择在这样的时刻入市,后果可想而知,相信随后而至的国际性金融危机也让最初的国内艺术品基金人士吃足了苦头;2010年作为国内艺术品市场在经历了全球性金融危机风波后的回暖期,理性收藏正在逐渐取代以往的以投机性为目的的收藏行为并成为收藏主体,艺术品市场也在这个趋势下渐渐走向成熟与稳定。相较而言,艺术品基金选择此时入市恰到好处,相信大多数艺术品基金从业人士也都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乎,国内艺术品基金自这一年起纷纷上马,且多数都在以大张旗鼓之势进驻艺术品市场,这也就有了之后国内艺术品市场“金融时代”到来的说法。
  金融资金大笔进入国内艺术市场所造成的种种后果都在随后的2011年里有所呈现,艺术品成交记录不断被刷新,一切似乎又回归到了2005年时的疯狂,理智虽然还在,但在金融资本的运作面前,个体藏家逐渐沦为配角,成为了投资客的牺牲品。据资料显示,截止2011年底,国内艺术品基金累计发行超过70支,初始规模超过57亿元人民币,其中基金运作周期也由之前的平均2.5年降低至2.3年,而随着2012年国内艺术品市场整体进入调整期之后,作为提供不景气信号的国内拍卖市场恰恰是目前为止国内艺术品基金最为重要的卖出渠道。对此,海峡文化产权交易所总经理叶少波表示,“国内艺术品基金选择艺术品市场最热的时候入市,且投资者过于看好艺术品基金的后势的发展,期望值普遍比较高,认为高回报率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国内艺术品基金却恰巧在艺术品市场的整体萎缩期遭遇到兑现问题,如果这次真的出现兑现危机,也算是给投资者上了一堂很好的课。”

  “兑现危机”是否真的存在

  6月29日,一款名为“国投飞龙艺术品基金9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产品发布公告称:“基金成立以来运作正常,现已到期终止,信托资金已全部兑付”。国投信托是国内最早发行艺术品信托的公司,旗下国投飞龙9号于2010年12月发行,信托期限为两年,发行规模为1.5亿元,资金用于购买雅盈堂合法拥有艺术品的收益权。该信托计划认购1000万元以下的投资者预期收益率为8%,超过1000万元的投资者预期收益率为8.5%。按照信托计划规定,当运行满12个月后,雅盈堂拥有提前回购的权利,由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担任艺术品的保管人和保证人。据国投信托内部人士表示,信托计划已经正常兑付,该信托的抵押物主要是数幅书画作品,至于具体的处置手段则不便透露。
  很显然,这是一次艺术品基金提前兑付行为,据北京龙藏天下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赵祥龙介绍,艺术品基金的提前或延期兑付,都必须经过全体买受人的同意。以国投飞龙9号为例,信托计划完成正常兑付,似乎将目前越传越大的艺术品基金“兑现危机”问题推向了谣言的行列。
  那么艺术品基金是否就真的不存在所谓的“兑现危机”?很显然,单凭国投飞龙9号的提前兑付似乎并不能完全打消这样的疑问。加之,与该款基金有着密切联系的北京雅盈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实际控股人王耀辉日前因金融案件被调查事件,越发使得这款基金的提前兑现失去了原本的参照价值。赵祥龙告诉记者:“任何的投资都会有一个系统性风险即市场性风险,如果始点走错了,在市场的高点建仓,低点出货,这肯定是亏了,这就是市场风险。艺术品作为小众的投资品种,任何小众的投资品种都会面临一个流动性风险。这种流动性在市场极具波动的情况下也会出现流动性的困扰,流动性风险也就会暴露。目前国内的艺术品基金恰巧是面临着两层风险叠加一起的危险时段,所以,国内艺术品基金想要在市场低点的时候出货,只能是以更低的价格才能出手。”
  以更低的价格出手显然无法保证艺术品基金的正常兑付,试想,如果国内艺术品市场在接下来秋拍阶段仍无法摘掉“调整”的帽子,行情与成交量持续走低。那么,以增值为目的的艺术品基金投资势必要面临着到期而无法正常兑付的问题,甚至有可能会产生大范围的兑现危机。对此,赵祥龙也认为,“艺术品基金兑现危机的出现,取决于艺术品基金管理人与投资人对市场所保持的信心程度,如果有信心,即便出现兑付危机,也是可以转化过去的;相反,如果对市场失去了信心,那么必然会出现爆仓的现象,违约行为也就随之而来。”

  危机与机遇并存,艺术品基金旧时代的终结

  始自今年春拍乃至会延续到秋拍的市场低迷使得原本红火的国内艺术品基金领域极有可能在短时间内遭遇到集中性兑付难题,甚至可能引发兑现危机。但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正如同赵祥龙所说的,“在经历了这次的兑现危机之后,国内艺术品基金作为新兴的事物,野蛮生长的时代结束了,同时,更重要的是,无论是投资者、藏家、艺术家,都应该通过这一轮的博弈,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也是艺术基金的发展道路。”换言之,即将出现的国内艺术品基金的集中兑现期,将会成为国内艺术品基金内部自我淘汰的开始,也极有可能是国内艺术品基金新时代的到来。
  而对于艺术品基金遭遇兑现危机所可能引发的市场问题,赵祥龙也说到,“艺术品市场本身就是一个与宏观经济、货币发行量高度相关的市场,在这个基础上,危机信号的放大可能对因为喜欢才收藏的藏家影响不大,但对于投机性的投资者冲击就会很大。其实所有问题又回归到原点,即艺术品收藏的初衷与目的——因为喜欢所以收藏,因为收藏所以投资的主轴线。所以说这次的秋拍或者明年的春拍,将会检验我们的市场是投资型的还是投机型的。”
  投资与投机,看似只有一字之差,但实质却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国内艺术品市场从来不缺乏真正的收藏爱好者,也同样有着大批受利益驱使的投机人群,在如此基础之上,也才有了国内艺术品基金生成时的疯狂。但或许就如赵祥龙所言,秋拍过后,市场的检验期到来,留下的依旧还是对艺术存在固有偏好的收藏家,而非人云亦云的投机者。同时,在这一轮的筛选与淘汰过后,接受了这次市场教训之后的国内艺术品市场中的留存者势必会对现行的国内艺术品基金领域做出调整,理智与专业将会成为未来国内艺术品基金的主流,而不再是今天艺术市场中的金融与艺术的粗暴对接模式。对此,叶少波也分析道,“国内艺术品基金之所以遭遇即将到来的兑现危机,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选错了入市的时机,但如果有人在当前国内艺术品市场整体萎缩的情况下,组建艺术品基金,抢占市场先机,反而是明智的。”
  看来,极有可能出现的国内艺术品基金兑现危机似乎已经预示着一个旧时代的终结,但旧时代的结束是否就一定会是新时代的诞生,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不过,在经历了如此教训之后的国内艺术品基金投资人士,想必是不会希望悲剧再重演的。那么,就让我们期待接下来的艺术品秋拍市场所能带给我们的惊喜吧。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内地艺术品拍卖公司“抢滩”香港 2012-08-21
· 金融危机环境下 艺术品投资未必保值 2012-08-21
· 艺术品夏拍市场降温 拍卖会的数量略有减少 2012-08-15
· 艺术品"团购风" 究竟是好还是坏 2012-08-15
· 艺术品保险公司面临潜在风险 2012-08-08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