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超短期理财产品因被银行利用来违规揽储而被监管部门限制发行。然而,目前还有相当数量的1个月以内期限的此类产品仍在发行。
普益财富统计数据显示,1月~7月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中,产品期限在1个月以内及投资期限在1个月以内的开放式和滚动型产品共计912只。对此,业内人士表示,这些产品之所以没被叫停,不仅是因为银行以滚动续期等打擦边球方式发行产品,更重要的原因是各地监管口径存在差异。
滚动发行消除揽储嫌疑
表面上看,900多只的发行量似乎与现行监管要求相冲突。早在2011年9月,为了防止银行利用超短期理财产品进行月末、季末揽储,银监会下发了《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该通知要求:银行不得通过发行超短期理财产品变相高息揽储,在月末、季末调节存贷比等监管指标;应重点加强对期限在一个月以内的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和合规管理。
“从字面上理解,监管文件并没有明确禁止银行发行超短期产品,只是表示不能进行高息揽储逃避监管。”
普益财富研究员吴泞江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
吴泞江表示,从目前依然存在的超短期产品看,这类产品的发行已经常态化和系列化,发行时间主要根据产品的接续需要而定,从而消除了银行在月末、季末发行该类产品通过发行和成立时点的时间差变相吸收存款以满足存贷比等监管指标的违规嫌疑,因此得以在严密的监管下生存。“比如某银行的7天滚动系列产品,周一发行,周二就成立了,资金在银行存款账户的时间不长,而且不一定每一期都在月末或季末发行,银行向监管机构解释也说得过去。”
监管机构对政策的把握存在差异。某东部城商行金融市场部总经理助理徐先生对证券时报记者说:“我们银行之前也有发行超短期理财产品,但今年就被当地银监局叫停了。其他银行还能继续发也不足为奇,可能是因为各地监管部门对政策的执行标准不同。”吴泞江也表示,银行发行理财产品一般要到当地监管机构报备,如果到现在仍能发行,证明当地监管“默认”该产品不构成违规。
徐先生称,不排除一些银行通过以系列形式滚动发行,以及提前终止理财产品存续期这两种“打擦边球”的方式绕过监管,但关键还取决于当地监管部门的口径松紧,“有些地方监管机构就禁止当地银行发这类产品。”
超短期理财产品热销
实际上,银行客户对于管理短期闲散资金的产品有旺盛需求,这也是银行发行这类产品的重要原因之一。
东莞银行厚街支行的员工告诉记者,该行发行的超短期理财产品包括4天滚动系列和5天滚动系列,年化收益率分别为4.5%和3.8%,以5天产品为例,投资1万元5天后能获得52元的收益。“有些做生意的客户可能随时会提取资金,这些钱暂时放在银行,活期存款的收益率则较低,因此这种超短期理财很热销。”东莞银行职员称。
记者发现,包括东莞银行、包商银行、广州农商行、厦门银行在内的中小型银行发行超短期理财产品比较普遍。对此,吴泞江表示,中小银行由于受网点所限,客户资源比较少,因此希望通过丰富产品种类来吸收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