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下不确定的市场,让开发商更加谨慎和保守,转型成了重中之重。
一年前,开发商们想到的房地产转型方向有很多:商业地产、工业地产、养老地产、旅游地产……似乎要穷尽一切与地产有关的行业。
一年之后,开发商开始变得更为保守。虽然旅游地产和商业地产还是论坛讨论的话题,但多数房企谈论的还是住宅的转型这项他们一直在做,而且更擅长的产品线。
参加本次2012博鳌房地产论坛的一些房企高层认为,未来的机会仍然更多地存在于二、三线城市,而调整产品类型与产品结构,挖掘潜在的刚性需求则是行业发展的主流方向。
对整个中国地产业来说,有质量的稳健增长,正在代替快速的增长。房地产即将变为一个慢牛行业。
变革方向:产品小户型
“从大的政策环境不变的情况来讲,无论是把它政策化还是制度化,从两个方面都要去做一些调控。一是在需求方面,一定要抑制炒房的现象,支持自住;二是供给方面,一定要打击囤地,增加普通商品房的供应”。在昨日(8月9日)开幕的“2012博鳌房地产论坛”上,万科执行副总裁周卫军这样阐述他对于未来市场的判断。
周卫军指出,基于上述判断,万科的应对策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为普通人盖好房子,二是要盖有人住的房子,三是在细分市场研究的基础之上做产品创新。
据周卫军透露的数据,上半年万科144平方米以下户型的销售占比已经高达89%,折射出的信息则是中小户型已经成为市场的主力户型。万科“好房子”的含义还包括其一直提倡的精装房,据悉,万科交付了6万多套房子,其中有4.5万套是精装房。
万科对于“小户型”的追求几乎已经达到极致,早在去年的论坛上,万科就表示将开发面积仅为15平方米的房子,虽然由于政策原因没有“兑现”,但这被万科看作是在细分市场的一个积极的尝试。
周卫军此次透露的最新信息则是,即使15平方米的房子无法开发,万科还将计划推出30平方米的小产品,以满足都市年轻一族的需求。
事实上,早在发布今年一季度数据时,万科就表示,一季度中小户型的销售占比已经占据了90%的比例。
对于“小户型”的追求渐成业界主流。金地集团董事长凌克此前曾对外透露,早在2011年10月就已经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整,主要内容就是加大中小户型的结构比例,适应市场调控状态下的刚需。
在本次论坛上,关于产品类型与结构的调整成为众多房企高层关注的焦点。远洋地产副总裁陈润福指出,“外围环境变化以后,客户需求会产生变化。”陈润福透露,今年前7个月远洋的成交结构中,改善性需求占比提高的幅度比较大,而远洋针对产品结构的调整从去年就已经开始。
对此,他认为,原因在于需求端对政策、外围约束条件的适应也在逐渐地成熟,且今年市场的变化与预期没有什么两样,远洋是在按部就班地推出后续经过修改调整的产品和项目。
“中小户型”潮流早已涌动
事实上,众多业内人士对于后市的判断在此前已经在部分地区得到市场验证。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多个城市的住宅市场上中小户型已经晋升为“主角”。
官方统计数据显示,7月份,南京楼市共成交8528套,其中80~100平方米之间的房源达到了2896套;100~120平方米房源成交了1808套,140~160平方米和160平方米以上的房源则分别仅成交525套和480套。
除此之外,据记者了解,南京的部分地区的项目还出现户型“大改小”的情况。这种趋势还得到了江苏省官方的鼓励,江苏省住建厅此前就对媒体表示,江苏省将做好相关政策储备,切实促使开发商加大中小户型项目开发,保证市场平衡。
除江苏以外,其他地区的情况大抵如此。从记者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尤其是在一些二、三线城市,由于总价相对较低,较为符合当地的消费能力,中小户型等刚需性的产品受到了市场的欢迎。
相关分析指出,调控持续深入,投资性需求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但以首次置业为主的刚性需求则还是持续释放,对于库存高企的开发商来说,从这些趋势中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金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黄俊灿就指出,房企库存压力依旧没有得到释放,优化产品结构将会使库存去化得更好一些。那么,改善产品结构,在推向市场的产品中多推一些与首次置业、首次改善房对路的产品,可以优化项目成本,“你的售价被政府限价的时候,肯定要优化原来不必要的成本,优结构、快增长、保利润是短期的一个经营策略。”
此前,世茂房地产甚至把豪宅的面积定义在90平方米以内。这些都在说明,房地产的产品未来将会是小户型的。
机会存在于二、三线城市
如果说产品类型和结构是在目前的形势下房企作出的微观调整,那么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大命题则是:下一步企业将走向哪里?
黄俊灿指出,虽然上半年市场出现了一波回暖,但不同城市之间的分化还是“比较厉害的”。以金地为例,仅今年上半年,金地在杭州的成交量就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这被他看做是某些城市“复苏”的标志。
对此,黄俊灿提出这样的命题怎么样在下一轮找到应该要去的市场?
事实上,答案或许早已经由市场给出。中国指数研究院统计显示,从上半年成交量的变化来看,一线城市成交量增长7%,二线城市成交量显著回升,同比增幅高达26%,在各城市梯队中增速最高,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三线城市下降了15%。
相关分析认为,原本成熟的一线城市增长乏力,二线城市显示了加强的增长势头,三线城市的下滑不应该被看做是“悲观”的信号,反而显示了这些尚待开发的城市蕴藏的巨大市场能力。
如果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二、三线城市成为市场“主角”是一个必然的过程,那么住宅市场的调控无疑就相当于一支“催化剂”。
在本届论坛中,一些业内人士对于未来机会存在于二、三线城市的判断也主要基于对调控政策走势的判断。
此前,调控是否会松绑、何时松绑几乎成了让业界有些“审美疲劳”的话题,但在本届论坛上,多位房企的高层则几乎认可“调控趋于常态化”的判断。
周卫军就指出,调控趋势应该是长期的,这是这个行业考虑其他问题的首要前提。
一个最大的转变在于,与此前广受外界批评的“盲目乐观”、“打肿脸充胖子”等态度相比,行业对待调控的态度也出现了明显的转变。正如前述,与其喋喋不休地讨论政策走向,不如安静下来想想更为实际的问题。
二、三线城市已经越来越多地被房企所“青睐”,就在此次论坛上,星河湾集团董事副总裁梁上燕还稍显“激动”地宣布了与雅居乐联手开发成都某项目的计划。
“中国有大量的二线、三线城市,发展的潜能非常大”,在梁上燕看来,未来行业的机遇之一就是二、三线城市尚待挖掘的巨大的市场潜力,“其实,二、三线城市的需求随着GDP的增长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还在不断地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