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美国等地高温干旱天气的持续,国际粮价的“疯狂”也愈演愈烈。数据显示,过去一个多月,包括大豆、玉米以及小麦等谷物价格持续暴涨,大豆、玉米价格均刷新了纪录,受此带动,国内市场部分农产品已现涨势。2007年到2008年“粮食危机”的景象仍未远去,产量的下降会否带动市场复制这一走势?而随着国内市场进口量和信息输入的逐渐增加,国内市场的物价水平会否受到更多带动? 到7月20日收盘,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豆、玉米以及小麦三大谷物期货价格已连续5周大涨。在过去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国际玉米、小麦价格的累计涨幅超过45%,涨势最小的大豆期货价格涨幅也接近25%。国际大豆、玉米两大品种期货价格均刷新了纪录,国际小麦期价也触及4年来的高点。 在全球经济依然疲软的背景下,国际粮价的疯狂表现让众多投资者大跌眼镜。“天气因素在市场的演绎超过了大多数人的预料。”中华粮网高级研究员李娜表示。 “这一轮的粮价涨势堪称是基本面和资金面的‘完美结合’。”分析人士指出,一方面,极端天气在农作物关键生长阶段持续更加剧了减产的威胁;另一方面,从历史上看,推动粮价创新高的因素往往是比预期更低的库存消费比,以及全球货币流动性充裕预期的结合。“从目前形势来看,美国玉米和大豆的库存消费比已分别创下历史次新低和新低,且市场对全球货币流动性不断释放的预期也较为强烈,”中金公司的分析指出。 事实上,国际粮价在前一轮暴涨后已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回落,联合国粮农组织编制的食品价格指数也显示,经过连续下跌后,上半年国际食品价格指数已低于2008和2011年的同期水平。 目前国际粮价依然面临不确定性。“除了宏观因素,决定粮价会否持续上涨的因素主要是两个:一是供应下调是否反映在价格中;二是价格上涨对市场需求的抑制是否开始发挥作用。”中金公司的分析指出,从目前形势来看,价格上涨对需求的抑制正显现,但减产情况对价格影响的关键时刻可能还未到来。 国际粮价暴涨,国内市场受冲击的担忧再起。国内市场部分品种已现涨势,典型的是大豆的下游产品豆粕,从6月份以来,大连商品交易所豆粕期价累计上涨已接近25%。 “涨得太快了。”一位从事粕类产品销售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虽然价格上涨对销售商意味着更高的利润,但涨幅太大也令人不安,一方面下游企业可能会减少采购,而另一方面,从农产品的规律来看,大涨之后可能会大跌。 实际上,近年国内的粮食价格一直处于全球价格的较高水平。国家发改委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到6月份国内粮食价格仍高于国际市场,其中小麦价格比国际市场每吨高547元。 为此,有分析人士预计,国际农产品市场经过新一轮上涨后,国内市场的粮食价格水平可能会重新处于“洼地”。 “不过除了大豆外,其他粮食我国也并不是非进口不可。”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分析师马文峰说,粮价上涨对国内市场的短期影响可能并不大,国内粮食可以实现自给自足。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也表示,上半年农产品在价格低位的大量进口也为下半年市场的稳定奠定了基础。海关数据显示,今年1-6月份,国内进口大豆2905万吨,较去年同比增长22.5%,包括玉米等在内的谷物和谷物粉进口同比增速则高达200%多。 尽管国际粮价暴涨对国内进口短期冲击不大,但总体上农产品进入涨价通道,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对国内物价、供应的挑战不容忽视。 价格的变动受到关注,目前国内农产品价格按与国际市场关联程度可分为三种:完全受国内形势主导、依赖国际贸易满足以及受国际农资、上游间接影响。“比如蔬菜基本不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国内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了价格,但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农产品的金融属性凸显,品种之间的联动性已大大增强。”业内人士指出。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除了直接贸易产品对国内市场相关价格的直接传导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国际粮价上涨对农资等上游产品的拉动。“我国进口钾肥、磷肥,国际化肥价格的变动趋势会迅速传递至国内。”据中金公司的分析,国际化肥价格常滞后反映两个月,而国内化肥价格在上涨约半年后,下游农产品的价格也常开始上涨。 为此,业内人士指出,国内市场需警惕国际农产品价格通胀通过农资渠道向国内传递。“如果进口粮食价格上涨20%,将带来饲料直接成本上涨6%以上,考虑到间接对其他价格的影响,带动CPI涨幅可能达0.7-1.5个百分点。”东方艾格农业咨询测算。 为此,渣打银行经济师李炜预计,尽管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传导效应还存在不确定性,但国内CPI涨幅预期已在探底,到明年通胀压力可能会再次凸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