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科技发展和无卡支付业务的普及应用,全球银行卡非面对面欺诈正成为危及消费者支付安全的新隐患。于此间参加中国支付安全高层研讨会的业内人士指出,相关机构应加大对银行卡非面对面支付的监管,提高技术标准,减少相关欺诈行为。 “近年来全球银行卡非面对面欺诈风险呈高发状态。并呈现虚拟化、远程化、科技化发展新趋势。”建设银行信用卡中心总经理赵宇梓说。 根据中国银联《2011年中国银行卡欺诈风险报告》披露,近两年非面对面欺诈一跃超过伪卡欺诈,成为最主要的欺诈类型。“就国内而言,伪卡和虚假申请仍是欺诈损失的主要类型,非面对面欺诈虽然目前占比较小,但增长迅速,且集中发生在互联网支付上。”报告指出,近三年来,国内银行卡互联网欺诈损失以62%的年均复合增速直线上升。 除了非面对面欺诈风险,随着支付方式的创新,当前第三方支付也已成为犯罪的新目标。据公安部经侦局巡视员张涛介绍,当前银行卡犯罪在原有特点之外,正在向国际化、集团化、地缘化方向发展,而无卡类交易及第三方支付正在成为犯罪的新模式和新目标。 针对创新支付方式所带来的新型支付风险,业内人士认为,应提高监管水平,制定新型技术标准,未雨绸缪,减少欺诈现象的发生。张涛认为,应构建一个综合信息平台,监测预警风险,实现信息化的管控;还应及时针对银行卡犯罪的新现象、新特点、新机制,开展对策,加强研究。 在技术防范方面,参加论坛的一些银行代表表示,将积极推广先进技术,加快金融IC卡创新发展,推动银行卡芯片化进程,有效防范伪卡欺诈,提高银行卡支付的安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