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国内画廊业“抱团取暖”内幕
2012-07-23   作者:徐佳和  来源:东方早报
 
【字号

    国内的画廊业,一直“活得有些窘迫”。前不久,在上海红坊艺术园区成立的“画廊联盟”由艺博画廊、华氏画廊、视平线画廊等7家画廊组成,在至今没有一个官方画廊协会的上海,这个完全民间自发组织的成立,让一贯以松散的面目示人、各自为政的上海当代艺术界有了一些“抱团取暖”之意。

  在全世界主要商业活动中,艺术品交易是最不透明也是管理最松散的一种。画廊行业既担负起精神产品的外衣,又要行商业之实。拍卖行里飙升的价格,鼎沸的人声,一掷千金的买家,被捧成艺术明星后即刻翻脸奔着更高的价格而去的艺术家,只有存在性而没有没有深入到产业具体实施步骤的政策……这些,都让国内画廊业“活得有些窘迫”。
  前不久在上海红坊艺术园区成立的“画廊联盟”由艺博画廊、华氏画廊、视平线画廊等7家画廊组成,在至今没有一个官方画廊协会的上海,这个完全民间自发组织的成立,让一贯以松散的面目示人、各自为政的上海当代艺术界有了一些“抱团取暖”之意。

  试图取回画廊话语权

  画廊联盟发起人、视平线艺术总监吴从容告诉《东方早报·艺术评论》,联盟是一个分散独立又彼此有联系的组织,而绝非一个利益联盟,他们希望能够在国际艺博会上有共同进退的默契,在充斥着傻笑和政治波普图像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上,取得原本应该属于画廊的话语权。上海历史悠久的商业文明氛围孕育出的是一汪一览无余、泾渭分明的“清水”,这样的清水本应成为艺术品交易市场的主流。风生水起,一呼百应,风卷残云般弃商业规则于不顾的草莽风格不仅仅伤害的是艺术家,也伤害中国的艺术品市场的健康。七家画廊组成的联盟只是一个善意美好的开头,他们希冀着更多的上海画廊加入到这个行列当中来,共同抵制西方当代艺术的“尾气”,坚实上海画廊行业——这个原本在艺术品交易领域内立于一线位置的行业的规范和地位。吴从容笑谈:“做画廊那么多年,推出那么多艺术家,你们是第一家来采访我的媒体。”而在成熟的西方当代艺术产业链里,一个与之同等地位的画廊往往“跺一跺脚,艺术界都会感觉到震颤”。
  然而,无论从哪个角度叙述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史,都无法跳脱开画廊业的发展。中国内地的画廊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全球艺术市场萧条,亚太地区笼罩在日本泡沫经济之后的阴霾之下,中国的艺术生态还未得到西方社会的眷顾。画廊业初期的开荒人,如澳大利亚人布朗,1991年他在北京使馆区做私人艺术品买卖,随后创办红门画廊(REDGATE GALLERY),实行国际化的签约代理制度,画廊在成立之初以餐厅的名义登记;在上海,瑞士人何浦林首开的香格纳画廊——SHANHART,则注册为礼品店,展厅只是波特曼酒店里的一堵可免费使用的白墙,最终,画廊在“走廊展厅”存活了下来。此后,“画廊”这个新鲜名词率先在北京、上海等地以各种形式落地生根。至今,何浦林在夏日的骄阳下满头大汗地骑个自行车做运输工具,自己背着画作进进出出的朴素的生意方式,还依然留在许多在香格纳画廊里售出第一件作品,而如今已经成为知名艺术家的人心中,并得到他们的认可。
  上海艺术博览会创始人钱建群在接受《东方早报·艺术评论》采访时回忆,1997年底举办的第一届上海艺术博览会上,参展对象中的70%都是以艺术团体形式出现的美协、学校等等,没有画廊。彼时的艺术品交易,还处于“地下”的状态,怎样从地下转到地面上,这就是画廊业兴起的意义,艺术品也只有进入市场,才能极大地激发创作力。钱建群向当时的领导保证,2-3年后,参展艺博会的对象,将会都是画廊。经过1998年的酝酿阶段,1999年之后,上海的画廊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当时,开了一次台湾画廊与上海画廊两地画廊参加的研讨会,那时候上海画廊连与艺术家签约后如何分成都不知道。而当时的台湾画廊已经十分红火,参加研讨会的包括亚洲艺术中心、诚品画廊、大未来画廊、现代画廊等等在内的十家台湾最前线的画廊。”上海方面与会的画廊有艺博画廊、华氏画廊、东海堂等等,现今,其中的好几家画廊坚持下来,已经占据了上海一线画廊的位置。
  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艺术家李磊第一次听闻到所谓画廊的概念,最初是知道一些美国艺术家没办法在美术馆做展览,只能在画廊做展览,还以为画廊是小型的展览馆。“直至1980年代后期,才知道画廊原来是经营艺术品的地方,是一门生意。因为画廊做得比较好,是一件了不起的事,生意是有生意的规律的,画廊必须有好的艺术家,但毕竟经营画廊是一门生意。”好的画廊要有艺术风格上的定位,代理的艺术家也比较整齐,画廊空间陈列悦目,真正好的画廊还必须有好的销售和社会影响力,“这一点直到2000年之后,才有了清醒的认识。”李磊说。

  一位画廊主的遭遇

  对1998年伊始就开始进入画廊行业的赵建平而言,现在自己手头经营的那些艺术品买卖业务与现行的政府政策、“天价”拍品随时出现的拍卖行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庙堂之高,江湖之远”一句话来形容。
  1998年,上海的画廊业尚在酝酿之中,上海艺博会也才刚刚举办了第一届,赵建平以浦东农业银行东昌支行行长、全国劳模的身份,转行进入画廊业,在尚未全部开发的浦东陆家嘴花园石桥路创办上海艺博画廊,最初,凭的完全是自己的兴趣,多年收藏,以及与艺术家之间的良好关系。“我对市场还是有点感觉的。我干金融出身,放贷之前肯定要评估风险。当时证券市场和期货市场相继开放了,买认购证的股民已经掘到第一桶金了,拍卖行也响槌了,市场很活跃,赚钱效应很明显,油画,相比中国古代书画的市场,还差一大截。这里就有艺术市场的盈利空间。”
  一个超级画廊并不需要一个商学院或艺术硕士的头衔。所凭借的,是大量的运转资金,良好的人脉关系,选择艺术家的眼光,对收藏家的积极攻势,以及对品牌宣传的了若指掌。
  赵建平以画家夏俊娜为第一个展览的《青春组曲——夏俊娜作品展》办得十分成功,作品被订购一空。画展结束后画廊就跟夏俊娜签了协议,买断了她3年的作品,这也是赵建平主持画廊浓墨重彩的一笔。保守的状态下,艺术家的作品价格应该以每年10%的增幅递增,赵建平曾经认为,与夏俊娜的合作是国内画家与国内画廊签约甚少的年代里,一个良好的合作典范。但是在2003年,北京环碧堂的李国胜以翻一番的高价挖走夏俊娜之后,经过北京艺术经纪人伍劲的包装经营,夏俊娜的价格更是“一飞冲天”。而她若留在赵建平手里,以起始价格6万-9万元人民币,一幅作品最多也就20来万。与夏俊娜的合作与解约,确实可以视作国内画廊与国内艺术家合作的典例,即,未出名时,你是我的救星,出了名,就可以解约跳槽。而其中是不是会提早甚至彻底消耗掉艺术家的未来,并没有人会真正关心。现在,夏俊娜的作品在拍卖行里一蹶不振,偶有出现,波澜不兴。而赵建平,遇到当初夏俊娜的买家,都会不自觉地抱歉几声。
  2001年画廊举办的《学院非学院》画展,参展画家中有罗中立、张晓刚、曾梵志、王玉平、王岩、王易罡、俞晓夫、何多苓、王广义、许江、方力钧、陈均德、毛焰等,当时所有作品的总价位也就是400万元,而现在,根据拍卖市场的价格,这些可能超过两个亿,增长了50倍。无锡有一位收藏家当时买了曾梵志的一幅作品,14万元,2006年他拿到拍卖行,成交价是1270万元。还有一幅刘晓东的作品,当时他花7.5万元买的,后来以370万元拍出。但这些拍卖价格再高,与画廊也不再有任何关系。
  赵建平一路过来的遭遇,基本可以折射出画廊业所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与一件艺术品最为相关的四个因素——艺术家、画廊、收藏家、拍卖行统统出现了。

  艺术目标一次次失落

  雄厚的资金是维系一家画廊生存的根本,资金的丰裕程度会影响到代理的艺术家的等级以及经营模式。
  以艺博画廊为例, “市场好一年就多做几个展览,市场不好就几个月做一个展览。”一个展览做画册、运输费等,基本费用14万-15万元,再加上参加各地的艺博会,维持一年经营的资金基本在300万元人民币。华氏画廊艺术总监华雨舟告诉《东方早报·艺术评论》,华氏画廊每年做五六个本地展览,每年走出去参加各种博览会,也需要300万元,红坊内的空间还需100万元的房租。维系一家画廊,成本着实不低。而单单靠一级市场的经营,似乎难以为继,奥赛画廊负责人透露,参加一次上海艺博会需要十五六万元,香港艺博会费用更甚,今年参加在花园饭店举行的上海城市艺术博览会,所需费用5万多元,但几天下来只卖掉一幅画,售价2万多元,画廊靠这幅画只挣了一万多元,无法打平参展成本费用。而今年的“art北京”,卖掉了一幅画,10多万元,恰好可以抵消参展成本费用。
  经营了12年的亦安画廊从上海搬到北京798艺术中心,房租每年涨,人工、出差开销每年200万元,现在基本以卖出自己多年前的藏品为继续。“幸亏我眼光不错。”亦安画廊主持人张明放说,而当年以艺术为理想,找一群理想相通的人共同探讨艺术的目标却在经营中遭到打击一次次失落。
  资金不足困扰着国内画廊的发展,“国外画廊历史悠久,有着几代人的积累,拥有很好的藏品。比如意大利米兰有一家画廊在香港艺博会上带来几十幅莫兰迪的作品,奥地利一家画廊买了十几张夏加尔,高古轩拿到曾梵志的画,美国佩斯签了张晓刚,他们一拿就可以拿到艺术家们的全球代理。台湾还有好几个有钱人合资在一起,大陆现在这种情况比较少。”奥赛画廊董事长蔡彭城说,“国外艺术机构美术馆会向画廊买画,或者找企业家去画廊买画,然后企业家再以捐赠的形式给美术馆,当然,这是有抵税政策支持的。”

  拍卖行的挤压

  拍卖行的挤压似乎是近几年来画廊行业越来越突出的问题所在。拍卖行分掉了至少三分之一的市场,炒作、假拍等拉高了当代艺术的平均市场价格,而当代艺术的中低端市场并没有发育完整,2万元到20万元的艺术品市场没有发育出来,全部都在发育20万元以上的艺术品市场。正常情况下,向画廊购买艺术品,应该比拍卖会上购得的来得便宜,因为画廊尽量将第一市场的艺术品价格压在拍卖会之下。收藏家也可以在此接触到最新鲜的艺术品。
  艺术市场里面,先有艺术家,他们是产生作品的源头,作品出炉之后是评论家定位,画廊介入,艺术家作品进入画廊,通过两到三年推荐展览,一级市场上,新晋艺术家需要养几年,然后在此基础上,藏家介入,再有一定藏家群体智慧,再进入拍卖行,就不会出现流拍,价格炒作过高的现象。“艺术市场发展规律应该各就各位,画廊做画廊的事,拍卖行做拍卖行的事,而2008年,2009年这两年,油画甚至还没有干呢,就已经上了拍卖场。”蔡彭城摇头。
  站在艺术家的角度,李磊认为:“拍卖容易追高价格,至少有追高价格的可能性,买家和卖家之间,有透明的竞争价格。而同样的价格在画廊里可能就要砍价。要把艺术家放在一个正常劳动者的层面上来看待,至少第一轮的价格应该是这样的。哪怕是一个知名的艺术家,在第一轮也就是进入画廊的价格也不应该过高。”
  在上海从事画廊业的李亚俐曾经担任苏富比20世纪中国艺术主管,对画廊与拍卖行之间的关系深有感触:“拍卖行与画廊、画商的合作历史,在西方市场里源远流长。挤压的危机,其实只容易对一级市场画廊产生威胁。因为一旦拍卖行形成惯性地直接和艺术家征集拍品,参照画廊出版品撰写拍卖图录等,必将直接掠夺画廊苦心经营多年的市场价格基础。有些大陆拍卖行里的护盘、作价惯性纵容与承诺等,加上仅仅5%~10%的卖方佣金征收,都将直击艺术家人性弱点。看近不看远,丧失了艺术理想与追求。相较茁壮如巨树的拍卖业,一级市场画廊在大陆犹如初生的小树苗。与其说挤压,不如说拍卖行其实是破坏了一级市场画廊在大陆的生成与持续茁壮的契机。”
  “拍卖行好的东西让更多人看到,抢,最大程度上显示作品的价值,真正想需要作品的人来说,只要关注拍卖行就可以。直接去艺术家工作室取作品的行为直接伤害了一级市场也伤害了艺术家,画廊是为艺术家工作的,这样一来,艺术家失去了为你摇旗呐喊的盟友才得到了价格,失去了为你工作的朋友。”华雨舟说。

  缺乏成熟的合作文化

  “画廊只靠几个艺术家支撑是很危险的,你得有相对固定的多位艺术家来支持。你还得及时将市场信息反馈给艺术家,这对他们的创作与价格定位都是很必要的。做画展也不容易,你得发现有潜质的艺术家,这要有相当专业的眼光,还得有国际视野,然后要策划一个恰当的主题。”赵建平说。这些,都是画廊为艺术家的输出,那画廊得到什么呢?画廊通常从卖价中收取50%的佣金,但这也取决于艺术家的知名度高低,有名的艺术家要二八开,也没办法,出了名之后要求三七开,画廊老板也就无奈接受。外国一个艺术家从没有名到有名都不会随便抛弃画廊,很多大师成名后代理他的依然是最初一起成长的那家小画廊。国民性的环境差,稍微培养出有名的艺术家,三年造势,艺术家马上废掉,导致代理艺术家不稳定。
  李磊认为,对于画廊代理的艺术家而言,艺术家合理的分成是得三分之一,另外的三分之一是给画商的,剩下的三分之一是交给税收的。“艺术家不能拿太多,还要分给一个渠道里面的其他人的,如果建立这样一个机制的话,才是合理的。”
  国内的新兴的富裕阶层,一些所谓的收藏家尚没有养成逛画廊买艺术品的习惯。以亦安画廊而言,最大的客户全部都是西方人。“中国的藏家喜欢去拍卖行买个好看的噱头:‘瞧,我这幅作品是在拍卖行里买的。’他们买了之后立刻就要挣钱。而老外藏家不一样,他们会为自己收藏的这幅作品涨这么高而表示高兴,但是因为自己喜欢,加个零都不会愿意出售,相反,价格下跌也与此无关。现在,每个国内画商都会碰到的事情就是,国内藏家一旦发现买下的作品跌价,他就会抱怨。”张明放说。

  文化部“放声”培育画廊业

  就在前不久,文化部发布《文化部关于加强艺术品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对画廊业发展、市场诚信制度建设、行业协会建设等提出了具体要求。近日,文化部文化市场司有关负责人向相关媒体详细解读了《通知》的具体内涵,明确表示要培育和壮大艺术品一级市场。
  《通知》指出,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积极培育画廊行业,积极推动改善画廊发展的政策环境。据文化部文化市场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艺术品一级市场将是政府培育和扶持的重点。目前,相对二级市场来说,一级市场的基础较薄弱,社会关注度不高,一二级市场倒挂现象突出,不利于整个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对行业而言,基础不牢固,再多的成绩也只是表象。因此,整个《通知》对于一级市场来说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培育和壮大一级市场,包括《通知》中有关继续开展‘诚信画廊’推荐和评选工作的内容,也是出于这个考虑。”为此,文化部要求各级文化行政部门积极培育画廊行业,鼓励画廊建立以经纪代理制为主体的经营模式,拓展艺术品授权、艺术品有限复制等新兴业务领域,鼓励艺术博览会建立以画廊为参展主体的营销模式,同时,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画廊进行艺术品投资和收藏。
  针对目前艺术品市场存在的侵权假冒商品泛滥、私下交易盛行、经营行为不规范等问题,该负责人介绍说:“交易过程中,如果对作品合法性存疑怎么办?购买到有瑕疵的艺术品怎么办?哪些情况需要负民事责任?在艺术品交易过程当中,许多消费者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并不清楚。而《通知》梳理了艺术品交易过程中买卖双方之间的责任和义务,艺术品经营单位应该主动遵循这样的规定,同时,消费者也应该具有明确的维权意识。”
  国内大多数比较成熟的市场门类都已经有了全国性的行业协会,但艺术品行业协会的建设却很落后。对此文化市场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建设艺术品行业协会的呼声一直很高,一些艺术品市场发达的地方也已建立了地方性的艺术品行业协会,比如北京、苏州等地有自己的画廊协会。地方艺术品行业协会的建设是很好的基础,我们希望能够在此基础之上慢慢推进全国性行业协会的建设,把力量整合起来。”为此,文化部首次明确指出,要推动艺术品行业协会建设。各地文化行政部门要积极推动和指导艺术品经营协会开展服务标准、自律公约、经纪合同示范文本的制定和推广工作,充分发挥协会在行业监督和自律方面的作用。
  画廊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发展会畸形,但是这样的政策又似乎只是一个存在,设立公共艺术园区也没有深入到具体的产业,艺术的发展与具体实施之间距离遥远。李亚俐认为,在内地办画廊,最大的困难是对正统一级市场高昂的有形、无形画廊营运成本认知不足,形成意向买家动辄要求六七折定价成交,任意取消定购合约书等。税务则比所有一般消费品税高,尤其在画廊出现短暂盈利时,即时税上加税现金征课。
  另一些画廊主对画廊联盟的期许之一就是,“或许抱团还能渴望政府支持”。“所以要扶持画廊,政府部门未来如何使本地艺术产业更国际化合理化,有更多问题探讨。”华雨舟说,因为没有画廊,就看不见一个城市的艺术。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画廊不应是“江湖” 2012-07-23
· 世界上最小画廊 电话亭变身画廊 2012-07-13
· 诚信画廊评选结果 北京占据14席 2012-06-27
· 一二级市场倒挂 画廊与画家的困局 2012-03-19
· 政策扶持 画廊业将迎来政策春天 2012-02-14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