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石底”之争背后的股市心理
2012-07-21   作者:高不谈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字号

  市场疲弱之时,些许顽固的言论就会刺激投资人敏感的神经。坚决看多或看空的人犹如平板玻璃上几个突兀的点,格外显眼。
  钻石底之争背后是种怎样的股市心理呢?

  解密“钻石底”

  英大证券李大霄的钻石底观点近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这种情形似曾相识,比如龚方雄谈股市,谢国忠谈楼市。他们不惜绝对化的词语,在市场百般刁难下也不回头。
  不少投资者非常好奇——为何会以一种如此鲜明和危险的姿态表达对市场的看法?
  一位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财商》表示:“知道股评家为什么都要有鲜明的口号吗?为了让人家记得住,如果对了,就博中了。错了也无所谓,下次再来。”
  “有些人确实比一般人更加坚持或者说是偏执。比如他们非常喜爱使用绝对性的词汇。”上海一所高校的心理学研究者告诉记者。
  事实上,李大霄本人看起来并不像他的观点一般风风火火,在采访中,李大霄显得态度平和、彬彬有礼、不紧不慢。
  “虽然市场尚未跌破我所言的钻石底2132点,但是人们已经下意识地觉得非破不可。”李大霄告诉本报。
  记者用李大霄的微博做文本分析,发现其在提出钻石底言论后尽管舆论压力巨大,但一直不改其观点。“亮晶晶,能够让我说么?”“一只小牛的角在高傲地、坚定地慢慢昂起……”
  让记者惊奇的是,坚决看多的李大霄,并不认为自己看多是由于某种乐观主义精神。
  “不能说我是个乐观主义者。因为我也有坚决看空的时候。总体说来,我只是客观冷静地用数据来研究市场,并且用逻辑得出结论,如果我现在信心非常大,为什么不能说出来呢?我有我的信念,把我研究的成果说出来,没有必要模棱两可。”李大霄告诉本报。
  而任何词汇,一旦被口号化之后,人们往往会忽略或者偏移理解词汇背后的真实含义。
  在采访中,李大霄表示:“钻石底并非是为了表达我有多牛,这么说只是为了表达我对这个点位的信心,下跌的概率已经不大了。”
  按李大霄的腾讯微博记载,1月9日他判断2132点为白金底;11日提出2132点为蓝筹时代底;17日提出2132点为钻石底。
  “理解为蓝筹股的低位已经出现更加贴切。” 李大霄解释。

  股市心理周期

  钻石底之争引起的市场反应远比争论的问题本身更值得研究。
  就是同样的话语,也许放在去年初,或者2007年说,也许并不会在市场上引起多么大的震动。
  有一种解释是,越多的人责骂李大霄意味着越多的投资者已经陷入悲观。正如李大霄所说:“大家在潜意识中认为下跌几乎是必然的。”
  按照股市心理周期的理论,投资者群体对于在市场波段中的反应总是与市场本身的起伏构成错位。
  “一般来说,A股的峰谷周期为17个月(出现最多频次的周期),而多数投资者心理适应期为6个月左右。在行情上升初期普遍惊魂不定,不看好后市(行情在绝望中产生);在中间发展阶段,普遍表示怀疑,不断跑短差(行情在犹豫中发展);在行情后期,多数人开始觉醒,坚定看好后市(行情在欢呼中结束)。这三个阶段各有长短,主要看当时的点数和涨跌的幅度。”一位投资者在自己的博客中表示。
  股市下跌也需要周期,绝大多数人在调整初期受股市峰谷心理周期滞后影响,认为调整幅度有限,继续看好后市;当市场进入调整中期,多数人还是盼望反弹或者说调整结束;当市场调整进入后期,一些坚挺的股票持续补跌,坚定的投资者才会逐步动摇,悲观情绪伴随股价持续探底,多数人的绝望,才能预示着行情将要见底。
  一位投资人调侃道:“恐怕要等到李大霄不再看多时,股市就真的见底了。”
  记者试图在李大霄现象与股市底部之间找到一些关系,但是,由于个人行为具有极大的波动性和偶然性,这种关系很不明显。
  一些市场研究者给出了他们的看法。
  广州万穗小额贷款公司董事长张化桥在一篇名为《原谅李大霄,原谅自己》的博文中称:“我们都可以分析股票和股市的内含价值。但是,永远记住,贵的可以变得更贵,便宜的可以变得更便宜,市场可以长期偏离基本面。股市的底部在哪里?谁知道呢?"钻石底"的说法当然荒唐。它的结论错不错我不知道,但是它在方法论上就是错的。大家根本就不要试图做预测。如果你一定要做预测,那就只做长期的,模糊的和方向性的预测。”
  金证导航技术暨运营总监金学伟则认为真正的底部很难出现坚定的看多者。
  “如果是真的底部,一个坚定的看多者可能也会有所保留。如果很多投资者坚定看多时,那么看多者的需求已经耗尽。”金学伟告诉记者。
  金学伟在分析A股市场的历次底部后,认为每一个底部形成的时候,市场情绪的状况都有所不同。
  “例如在1994年的底部325点时,市场是一片悲观;而在1996年512点底部区域时,市场的预期是一片向好;在2005年998点时市场则出现严重的分歧。事实上人们总是记得相反理论的第一条"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上";但是他们往往忘记第二条"多数人并不总是错的"。”他告诉记者。

  言论立场

  “任何过激言论背后的动机和发言人本身的职业立场对其言论的影响都值得探讨。”上述心理学研究人士告诉记者。
  不过,查看李大霄的历史言论,并非是一致看多,他在2007年四季度,鲜明看空,发表《A股长期估值顶部可能已经形成》一文。
  李大霄把这种做法归为社会责任感。“这次刻意唱空中国势力很盛,意味着一次财富大转移,筹码将由那些悲观至极的可怜散户手中,向外资等大鳄手中回流,这是我所不愿看见的,我觉得我有责任站出来。”李大霄告诉记者。
  另一位资深市场人士则认为观点本身的自我强化非常危险。“人们在形成一个观点之后,很容易只收集对自身观点有利的论据。这对投资者尤为不利。”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李大霄的执著与“钻石底”的尴尬 2012-07-21
· 李大霄:IPO不审远未到时候 2012-02-13
· 李大霄:CPI将回落 A股重心上移 2011-05-12
· 李大霄:继续改革新股发行制度 2011-01-26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