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被公众视作“金领”的公募基金高层一直风光无限。正因为财富大幅增长下投资者正确投资意识的稀缺,竞争者寥寥,相关行业给从业者提供了一片宽阔的蓝海。然而,弱市下公募全行业发展停滞不前,新公司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片海域已布满浅滩或是暗礁。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竞争日趋激烈,“金领”们似乎去意已决。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梳理近一年来的基金公司公告发现,从董事长、总经理,到副总经理、督察长以及独董,公募基金高层的变更日渐频繁,仅上海基金公司就高达52起。为什么会这样,在这些变更中谁又将受伤?
统计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时间,国联安基金无疑是沪上高层变更最勤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从公司总经理到副总经理,再到督察长悉数更换。
资料显示,2011年7月份,国联安发布公告称,公司原总经理许小松离职,由李柯代任。随后的10月份,公司原督察长谢荣兴离职,由符学东接任。今年3月份,国联安基金正式公告公司新任总经理邵杰军到任。而邵杰军则刚刚于去年从华安基金副总经理的位置上离开。到了今年4月份,国联安两位副总经理周泉恭和王峰先后离开。加上这期间公司任命的副总经理和督察长职位,一年间国联安的高层变动达到7起,成为近一年来上海基金公司中高层最动荡的公司之一。
事实上,高层动荡并非只有国联安基金一家。记者在统计过程中发现,这一年间沪上发生高管变更的基金公司家数达到24家,占比近七成。当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华安基金董事长俞妙根的离职,以及该公司两位副总经理的相继离开,让这家“老十家”基金公司的动荡气息也越发浓厚。最终,这24家为沪上公募基金公司在一年间“贡献”了共计52起高层变更。
记者在统计过程中还发现,在上述52起高管变更中,几乎都是“个人原因”,只有极少数是因为工作调动。业内人士称,“所谓个人原因其实就是另谋高就,或者就是离开这个行业。”该人士表示,“这背后则是行业竞争的加剧,以及部分中小基金公司人才紧缺的极端体现。”
核心人物走了,往往都会引发一场基金公司人事“地震”,这几乎已成为这个行业的惯例。记者统计发现,总经理或者董事长离开之后,往往会有副总经理或者其他人员先后离开。
“总经理或者对于公司发展有着关键作用的人物的离开,对于公司的影响是极大的。”上海一位基金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因为核心人物的离开可能意味着一种延续多年的企业文化体系的崩塌,短期内对公司或基金业绩都会带来一定冲击。”
而更让人担心的是这种离开之后,新进者必然带来“新鲜血液”,能否很好地融入到公司多年形成的企业文化中则是各家公司需要面对的问题。“这个融合的过程是十分艰难的。新进者都会搭建自己的网络,或招聘原来的部下,或引进自己的管理经验,这些都会带来一定的风险成本。”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有统计显示,公司高层动荡者的业绩表现往往难有起色。一位基金经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一家公司负责投研的副总经理离开,短期内自然会有不少基金经理无心工作,对产品业绩构成一定影响。“而新的高管到来之后,这个磨合过程至少半年,甚至更久。”该人士称。
无论对于公司文化的传承,还是公司发展的冲击,最终的埋单者都是那些对于基金公司给予诸多期望与信任的投资者。有不少人士表示,稳定的高管团队无疑已成为投资者在挑选基金产品时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