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英博物馆前的国际象棋 |
|
大英博物馆中的中国青花瓷藏品 |
到伦敦旅游,凡是对文化、历史和文物感兴趣的人,都会到赫赫有名的大英博物馆(下称大英)去参观的。前不久,我小游大英,确实感到不虚此行。
大英博物馆,又名不列颠博物馆,建于1753年,至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以开放日计,大英博物馆已经走过250多年了。它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目前博物馆拥有藏品650多万件。由于空间的限制,目前有大批藏品未能公开展出。有个数据很能说明问题:参观者如果在观赏每件物品时花1分钟时间,那么即便不眠不休,整整12年也看不完大英博物馆所有的藏品。
大英博物馆坐落在伦敦市区中心。它有100多个展厅,分为西亚区、埃及区、希腊罗马区、非洲区、美洲区和欧洲区。在庞大的东亚区中,中国、日本、朝鲜和印度等国的展品丰富多彩。大英博物馆大多数奇珍异宝都是当年的“日不落”帝国从世界各地“收集”和掠夺过来的。
参观大英博物馆是免费的。每天到这儿来的,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有满脸稚气的儿童,有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有坐着轮椅的残疾人。他们来自世界各地,操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肤色。
大英博物馆是我参观过的国内外博物馆管理最为宽松的一个,进出并无安检,里面随意使用闪光灯拍照,不少价值连城的文物毫无遮拦的摆放在展馆内。
我随着人流从正门进入大英博物馆,在埃及馆的入口处矗立着古埃及国王阿梅诺菲斯三世两尊黑花岗岩坐雕,高近3米。雕像左后方那块刻着两种语言、三种文体的碑石,就是著名的罗塞塔石碑。埃及馆最值得一看的是木乃伊,这些木乃伊大部分是人的,也有少数动物的。据说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木乃伊数量超过了埃及本国的收藏。
在博物馆里,从这个展室走到那个展室,好像穿过时间隧道,在不同文明中间徜徉,从纪元前到纪元后,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从亚洲到非洲,从南欧到北欧……在古希腊展室,我被形态各异的大理石雕刻迷住了。古希腊雕刻家们赋予大理石以温度、感情和理性,于是,大理石有了生命,产生了“静穆的伟大,高贵的单纯”的古典美。
据介绍,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亚尼的死者之书》,它是距今3200年前画在草纸上的画。亚尼是个真实存在过的人物,这幅画作为陪葬品放在亚尼的墓中,全长24米,用长达60章的篇幅,描绘死者在来世获得永生所需的咒文和约定事项。
当然,在这里我最感兴趣的还是中国展室。那是第33室。一走进去,一种暖暖的、软软的、使你全身每个毛孔都感受到舒服的乡情扑面而来。我好像在另一个星球上遇到了亲人。
展室里有中国商代的羊面青铜鼎,3000多年的岁月在它的身上留下了斑斑锈迹。这样的鼎,目前世界上只存有两件,一件藏在大英博物馆,就是此刻我所看到的;另一件藏在日本的东京。
这里有工艺和造型都十分漂亮的唐三彩。有一队风尘仆仆的骆驼正在行进之中。是从西域来长安,还是从长安出发去西域?其中一只骆驼,微微扬着头颅,步态稳重而轻盈,眼睛温顺而脉脉含情。它被评为大英博物馆百件最优秀藏品之一,只可惜,它的舌头已经失去了,这也许如同断臂的维纳斯一样,成为一种残缺的美吧。
这里有山西五台山清凉寺的壁画,它占据了展室东端的一面墙。虽然岁月的侵袭使它的色彩黯淡陈旧,但人物形象灵动鲜活,风韵犹存。然而,由于当年切割搬运的缘故,画面上留下了原不应该有的条条痕迹,这是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也是它遭受劫难和屈辱而抹不掉的见证。
这里有大清帝国乾隆皇帝御案上的纯金摆设——一座天圆地方的宫廷建筑模型,足有数公斤重。它像一个“俘虏”,早已没有了当年在皇帝身边的那股威风;这里有元代和明代的青花瓷,还有洁白如玉的白瓷,站在它们面前,仿佛感到中秋明月在照耀,清澈见底的秋水在流淌。还有“宰相刘罗锅”——刘墉的墨宝,还有大肚弥勒、千手观音、金银珠宝、历代钱币……而且,据说这里展出的只是馆藏文物的一部分,还有很多极其宝贵的文物藏而未露。
面对这些来自中国的展品,我思绪起伏:这是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的血肉啊!它们本来属于中华民族,本是我们的国宝,而且是无价之宝,如今却流落异国他乡。我们曾经有聪慧的祖先,在大半个世界还是蛮荒的时候,他们高贵而从容,强悍而优雅。他们的气质不是已经印刻在了佛的仪容上了吗?这一刻,我似乎看到了我的祖先三四千年的回眸,这跨越千年的注目相视,是深情而无言的感动。看着馆内如此众多的中华文物,我真心期待它们在异乡生活好,也热切盼望着有一天它们能重归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