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五年 “保本产品”竟变亏损
2012-05-17   作者:刘虹辰  来源:深圳商报
 
【字号

    近日,记者接到某理财客户经理打来电话,一款记者持有5年的理财产品目前净值0.89元,客户经理希望记者能转换成新的一种理财方式。

  5年5万变4.45万

  根据客户经理的说法,当年这款理财产品并非保本产品,也就是说,记者5万元现金持有5年之后,只剩下4.45万元,本金都不保,而记者很明确地记得,当年在某银行被客户经理游说购买该产品时,客户经理称该产品保本且利息比银行高,况且没有风险。

  网上骂声一片

  记者上网搜索发现,网上已是骂声一片。“石埠十三少”在易天富基金网上针对该理财产品呼吁:优先发行5年到期了,应履行发行时承诺。天天基金网更是骂声一片,有一个帖子从2007年9月开贴至今,一直有人在顶贴,该帖子表示,银行销售这款产品时没有贴出通告,只介绍该产品如何好,赎回费用一字不提,等申购完后一个月才贴出公告。该帖子长达20页,建了1000多“楼高”。3216936在新浪微薄上吐槽:“银行签订合同不算数!2007年7月16日,我买了3万元该产品。当时定的合同:合同期5年, 期满时若公司亏本都要保本返还给投资者……在中国,最讲信誉的银行所定的合同竟如此儿戏。”

  投资理财产品需小心

  针对购买此理财产品的经历,记者有一些理财心得:首先,自己没有弄清楚产品类型之前,永远不要购买客户经理推荐的理财产品,需知他们也是人,也有销售任务,他们的推销重点永远放在销售任务的前提下。记者仔细查看这一理财产品的公告,发现此产品为国内首批分级基金之一。专家都很难说清的事情,要消费者了解个明明白白,这是一个难题,不能承受风险者要谨慎购买此类产品,吃螃蟹者当然要提防付出代价;
  其次,购买人情理财产品是大忌。记者四次购买基金,都是由于银行朋友的推销而盛情难却,最后一次购买基金时,记者询问银行朋友:“你让我帮你,请问你自己有没有购买?”银行朋友明确表示:“没有。”很显然,银行员工在向消费者推销产品时,并非认为该产品有多好,而是因为有任务在身。
  其次,年代久远的投资要留下相关证据。理财客户经理的蛊惑性语言一旦留下了语音等证据,相信消费者一定敢于拿起法律武器与其打官司了。昨天,记者仔细查阅该产品资料发现,其约定年化收益率为“一年期定存(税后)+3%”。 而经过几年的理财知识培训,记者很容易就发现此中奥秘:投资者要注意,年化收益率不是实际收益率。从约定年化收益率来看,该理财产品仍然在走保本的路线,就不知道预期将遭受亏损的投资者会不会以脚投票。
  此外,一旦投资某理财产品,一定要时刻提醒多多关注。工作繁忙的人,尤其不适合匆匆忙忙进行理财投资。

  理财不如不理

  最后,辛苦积攒一辈子的“养老钱”,有时理财还不如不理财。最近,记者接到一位朋友的电话,这位朋友的老父亲,拿着辛苦挣来的“养老钱”4年前投资了200万元购买一只理财产品,当时销售人员“吹嘘”每年有15%的年化收益率,最近该理财产品到期,预期亏损80多万元。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货币基金持续"双跑赢" 高流动性理财产品受关注 2012-05-16
· 短期理财基金收益一般还不保本 2012-05-16
· 银行为保竞争力强推保本理财产品 2012-05-16
· 短期理财基金抢占中短期理财市场 2012-05-16
· 类理财基金热销 透支两年管理费 2012-05-15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