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下午两点,王亚伟准时出现在华夏基金公司会议室,出席华夏基金专门为他组织的媒体恳谈会。面对现场的众多记者,这位传奇基金经理依然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温和低调。对于媒体所关注的辞职原因、未来去向、投资心得等问题,王亚伟一一作答。下午四点半,恳谈会结束,王亚伟在记者的簇拥中离去。
辞职原因:被过度关注 压力太大
记者:为什么离职? 王亚伟:之所以想要辞职,主要因为外界对我的关注太高。我只是一个普通基金经理,这让我感觉压力太大。 投资是一件很专业的事情,需要很投入、很专心。天天在公众的视线中,客观上对投资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和干扰,长此以往,很难把投资做好。 投资圈子经常会组织一些交流会议,大家可以拿出很多并不成熟的观点,进行碰撞。我希望把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提出来探讨,抛砖引玉。大家都去报道“砖”,结果不但不能引来玉,反而把人“砸伤”了。因此,这些交流投资的会议,我往往都不敢参加,即使偶尔参加,也很少谈及自己的观点。本来只是一个普通的发言,可能只是一个阶段的看法,说的时候可能只有五成把握,未来随时会调整会修正,但一旦被媒体发表,就会被定格、被放大,误导公众。长此以往,投资上的感觉就会消失,长期与市场保持距离,“武功”就废掉了。我希望自己对投资的感觉像新生儿对世界这么敏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摆脱被过度关注,心无旁骛去做。当然,如果媒体再也不关注我了,可能我也会蛮失落的,但至少现在,远离媒体的关注是我的愿望。 我平常很少出来与媒体见面交流。对于媒体,我其实很纠结,用一个成语,就叫“叶公好龙”。一方面,媒体是无冕之王,在现代社会,没有人能离开媒体,特别是我的工作中更离不开媒体的信息,媒体为我的投资研究提供了很多有用的信息,媒体追求事实真相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我很想跟媒体有一个交流的渠道,希望跟媒体记者成为朋友。但做起来蛮难,我是一个工作、生活分得很开的人,下班后很少讨论工作的事情,而财经记者基本上工作、生活不分,随时会从生活状态转到工作。 而且,我喜欢平静的生活,不希望生活在聚光灯下,更不希望买的股票被媒体报道。在不成熟的市场环境下,媒体经常报道我买卖的股票,让我很忧虑。普通老百姓在投资上判断力不够,往往会根据从媒体获得的一些信息,盲目跟风投资,很容易赔钱。第一,他们不知道我买一只股票的原因是什么,我买股票的理由是否发生变化,什么时候发生变化,所以很难有效控制风险。第二,大家的风险承受能力不一样,基金买一只股票最多不能超过组合净值的10%,一些小股票可能只占组合的千分之一,类似于风险投资,因此,我的风险承受能力是非常强的,但老百姓很可能重仓买进去,承担了过高的风险。第三,我持有的个股也许是有风险的,但我会在组合的另一只股票上进行对冲,比如油价或汇率波动的风险,就可以通过买入另一只股票来对冲,而老百姓没有对冲,就很容易赔钱。 股票投资,就像老中医开药,讲究成分搭配,讲求平衡。如果猛吃其中的一味药,会伤身体。我不希望散户跟着我买而赔钱,我买股票的时候会想,这只股票会不会被报道,散户跟进赔钱了怎么办?这反过来会对我的投资产生影响,这会让我变得缩手缩脚。任何一只股票都有风险,是不是什么股票我都不能买?这是我在投资中面临的最大困境,是促使我下决心离开的最大原因。 媒体报道基金经理买了什么股票,这对普通投资者弊大于利,我建议尽量少报道。 记者:为什么选择在此时退出? 王亚伟:我对被过度关注的不适应已经很久了,有一个累积的过程。作为一个基金经理,投资方面业绩方面的压力,我都能很好面对,但市场过度关注的压力,导致我在投资方面受到影响。最初,我以为媒体对我的关注是暂时的,很快会过去。但这些年情况没有太大的变化。过去两年,考虑到公司股权转让,我提出辞职可能不太合适,就没有提出来。现在,公司股权转让已经完成,各项业务也恢复正常,公司面临新一轮的发展机遇。而我自己却觉得有点力不从心,我对自己还能像过去做得那么好也没有信心,在公司董事会换届的时候提出离职,是对我个人负责,也是对公司负责。 记者:您过去曾说对公募基金有很深的感情,现在还是离开了。 王亚伟:我对公募基金行业确实有很深的感情,离开这个行业也有很多不舍,还有这么多优秀的同事,跟他们共事这么多年,都有很深的感情,还有长期以来依赖我的投资者,离开是我综合考虑的结果。虽然不容易,但还是下了决心。 记者:外面传闻,范总也要辞职,您辞职是否与范总有关? 王亚伟:范总没有离职吧?我都是从报上看到的消息。 辞职是我个人的独立选择,不存在共进退的问题。范总是我进入证券行业的第一个领导,跟范总共事17年,是非常难得的一段人生经历,对范总对我的发现和培养,我怀有非常深的感激之情。从范总身上,我也学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原则。 华夏基金能够发展得这么快这么大,应该是与范总的人格魅力和超强的经营管理能力密不可分的。一个优秀的企业家给投资者创造的价值,要远远高于优秀的投资家给投资者创造的价值。举一个例子,我先后管理过4只基金,基金兴华、华夏成长、华夏大盘、华夏策略,如果连起来算,初期投资一元钱,如果算上分红再投资,现在有28元。而华夏基金成立14年半,注册资金7000万,2000年增资到2.3亿,2008年增资到2.8亿,华夏基金历年给股东的回报达到40亿,去年股权转让时公司价值160亿。华夏基金为股东创造的复合回报是200倍。 金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离不开实体经济也离不开优秀的企业家群体,没有他们的存在,投资者的长期利益很难保障。
股权激励很重要
记者:基金公司将向管理层开放5%的股权,公司有没有以股权挽留你? 王亚伟:我个人对于股权激励没有太多的诉求。但股权激励确实很重要,特别是对资产管理、高科技等以人为核心而不是以资本为核心的企业来说,股权激励真的很重要。在工作中我接触到很多企业家,他们对股权激励有要求,主要是希望以此留住优秀的人才。企业要维持一个团队的稳定性太重要,但也太难。总经理整天琢磨的就是人的事情,所以,很多总经理呼吁股权激励,其实是想获得一个有效的长效留人的手段。这是手段不是目的,根本的目的是要把企业做好。现在,允许基金公司管理层持股5%,是一个很好的现象,相信公募基金行业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记者:您怎么看基金经理的薪酬待遇问题? 王亚伟:基金公司的薪酬制度其实是很市场化的,每个人的价值不太可能被低估或严重高估,有一个自动调节的机制。大家不用太去考虑薪酬待遇的问题,你的关注点不是待遇问题,只要专注把事情做好把你的投资能力提高,你的直接领导不给你加待遇会睡不着的,因为他会担心你跳槽。这就是市场化的好处,大家可以把精力放在工作上。
未来去向:还没有具体考虑
记者:你会否去中信产业基金? 王亚伟:我的职业生涯跟中信的渊源很长,1994年毕业我去的中信国际,在那里第一次接触了证券投资。一年后我去了华夏证券,当时并不知道华夏证券会被中信收购,更不知道华夏基金会被中信收购。这次离职,中信证券也对我表示了挽留,不过,他们最终还是尊重了我的个人选择。我非常感谢中信证券对我的看重,但我还是想休息一段时间,未来的去向,现在还没有具体的考虑。以后在业务层面,如果能跟中信有合作,也是蛮好的事情。 记者:您希望未来有什么样的工作环境? 王亚伟:我还是比较喜欢较少受干扰的投资状态,能够跟市场形成良性的互动,如果你刚进市场,就对市场产生了影响,肯定是不行的。我希望对这个市场没有影响,可以更好地观察这个市场。我的很多投资可能没有去企业调研,我比较依赖于从媒体获得的信息,也许在别人看来不太可能形成投资决策,但我的一些投资决策的确是从媒体的信息产生的。当然,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有把握,百分之六七十就可以了,把握大一点就多投一点,小一点就少投一点。我觉得现在的投资存在过度研究的问题,很多信息是没有用的,过多精力放到这上面,可能事倍功半。
我是一个合格的基金经理
记者:您怎么评价您自己? 王亚伟:我是一个合格的基金经理。始终把持有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方面我做得还不错。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工作中有乐趣,有成就感,对别人有所帮助,这就是我追求的。 记者:您曾经赴美学习,回来以后业绩就很出色,在美国发生了什么? 王亚伟:2005年4月份我担任华夏成长的基金经理,同时兼任投资总监,这对我是个非常大的负担,同时要管人与管钱,而这两件事的性质是不一样的。管钱是关注市场,人是有思想感情的、非常复杂的,管人会占用大量的时间,做起来觉得很累,对投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我必须要做出选择,是往管理方面还是投资方面发展?最后我辞去了投资总监,选择在投资方面发展。 在美国的三个月,有时间冷静下来思考,而且可以站在更广阔的视野看中国证券市场,还可以接触到各种类型的投资者。美国的投资类型非常丰富,这样,你可以跳出过去的局限性,站在别的投资者的角度考虑问题,有助于你全面去考察投资机会。而且,了解了国外的市场,就破除了对它的迷信,会更加实事求是。 记者:大家都认为您擅长做重组股,能谈谈您投资重组股的过程和心得? 王亚伟:我投重组股并不是很多,可能过去我投资重组股的时候,市场投得比较少,显得比较突出,好像投重组股就是我的风格特点。事实上,重组股只是我投资生涯中很短的阶段,无论是数量上投资组合的比例上,都只占很小的部分,对我的投资业绩贡献也不大。 我的投资风格是注重市场,注意挖掘市场不太关注的低估的投资机会,在某一个特定的阶段,重组股可能存在系统性被低估的机会,很多同行没有看到或者看到也不屑于参与,我关注得多一点,可能就做得好一点。 随着市场的发展,现在重组股已经没有获得超额收益的机会了,相反,现在的重组股是风险大于收益,应该更加注重其中的风险,我的投资组合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大家都去做重组股了,机会就没有了,我要寻找下一个被低估的机会。 我本人的风格是市场化的风格,尊重市场,不断学习创新,从投资的角度看,对未来市场的适应没有什么问题。 记者:您是彼得·林奇的粉丝吗? 王亚伟:我不是彼得·林奇的粉丝,比如我就不知道他喜欢什么颜色喜欢什么食物。在早期,他的几本书对我影响比较大,因为是同行,比较容易产生共鸣。随着时间推移,投资日益多元化,他的影响在慢慢降低,我希望从各种成功的大师那里吸收对我有帮助的东西,结合我自身对中国证券市场的理解,形成适合我个人的投资方法。 记者:华夏大盘长期封闭,是不是有遗憾? 王亚伟:当时没有想到一下封闭五年多,2007年股改时,封闭华夏大盘是一个暂时的考虑,后来担心打开规模增长过快,没有这么多股票供你选择,会损害原有投资者的利益,就一直没有打开。我个人更看重投资业绩,不重视规模,很多基金拆分大比例分红,大盘精选都没有。我喜欢做自己有把握的事,打开自己没有把握做得好。你的能力总是有限的,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你能让你的投资者满意,就没有遗憾了。 记者:过去,关于您的内幕交易的传言很多。 王亚伟:基金行业是透明度最高、最规范的行业,在这个行业中只有规范运作才能长期发展,无论基金经理还是基金公司。作为从业这么久的老人,我深知规范运作的重要性,华夏基金能够长大,靠的就是业绩与规范运作。 记者:您是否会做与别的基金经理不同的功课? 王亚伟:谈不上有不同的功课,但我会坚持对投资的独立思考。证券市场很浮躁,你很容易不由自主跟着大家跑,因为呆在人群里安全感会多一些,但那是一种虚幻的安全感。当然,独立思考并不是刚愎自用,也不是排斥市场。 记者:您主要会看什么样的报纸? 王亚伟:比较宽泛,行业的报纸会少一些,主要是研究员去看,综合性的财经报纸,我会看得多一些。
我不是华夏的灵魂人物
记者:有一种说法,您是华夏基金有意打造的明星? 王亚伟:明星基金经理不可能是一个公司策略,公司一开始并没有要打造明星,是随着时间,自然而然的结果。我们很早就认识到,公司的发展离不开业绩,大家对业绩的追求是全力以赴的,而且,明星基金经理不是你想打造就能打造出来,公司从来没有为我投过广告什么的。这么多基金经理,有一两个连续几年做得好,成为明星,从概率上也是可能的。 记者:谁能接替您成为华夏基金的灵魂人物? 王亚伟:所谓的灵魂人物不是事先定出来的,而是经过很多年的打磨和沉淀,自然而然出来的,在之前其实很难说。在此要申明的一点是,我不是华夏的灵魂人物。现在接替我担任华夏大盘策略的基金经理都非常优秀,相信他们能管理好。大家经常会问一个问题,是华夏基金成就了王亚伟还是王亚伟成就了华夏基金?我现在明确回答,是华夏基金成就了我,我只是在一个受关注的岗位上做了自己应该做的工作。华夏基金的发展是华夏每一位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应该说是全体的华夏人成就了华夏,华夏也成就了每一个员工。在这里对我非常优秀的同事表示感谢,离开这么一个优秀的团体,是我很大的损失。不过,大家共同珍惜的友情还在,不会因为一个人的离开而失去,这也是我的一个安慰吧。 王亚伟的开场白: 开这个恳谈会,我还是有一些顾虑。三年前,我参加过一家券商组织的集体调研,那次活动没有媒体参加。不过,当地媒体很快发了一篇《明星基金经理也逛小商店城》的文章,并且说王亚伟有点胖。现在对我而言是一个敏感时刻,我的体重又创新高,真的有点怕见记者,但我还是希望能就大家关心的问题与各位进行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