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加拿大多伦多证券交易所宣布将把嘉汉林业国际有限公司的普通股摘牌,原因是该公司未能满足持续上市要求,而且未能及时提交财务报告。此前的3月23日,中国电商企业唯品会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后持续下挫,被外界形容为“流血上市”。尽管中概股诚信风波最惨烈的阶段已经过去,但是资本市场对中概股的认可程度仍未恢复。对于中国企业来讲,海外上市如同王朔小说的标题:一半海水 一半火焰。
为什么要去海外上市?
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中国概念股企业先是受到做空袭击,而后遭遇诚信危机,再到这次又一家被退市的中国概念股企业。根据易观智库统计的数据,去年仅从美国市场退市的中概股企业就达29家,涉及交易规模高达57亿美元左右。 尽管中国概念股遭遇大规模退市,内地企业仍然把美国华尔街当作海外上市的首选。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中国企业启开赴美上市的大门,包括侨兴电话、新浪、搜狐、百度、新东方、无锡尚德等民营企业以及中石油、中国人寿等国有企业纷纷登陆华尔街。新浪、百度、无锡尚德等一批民营企业的上市后形成的成功效应,以及国内市场上市的高门槛,造就了一波接着一波的赴美上市潮。而美中贸易政策调整、拓展海外市场,寻求国际化运营、向海外转移财富等等,都为中国企业寻求海外上市提供了动力。 除了上述理由之外,美国市场的“门槛低”,也是吸引国内企业前赴后继赴美上市的重要原因。i美股创始人、雪球财经CEO方三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说,一些企业在国内A股市场根本上不了市,这些企业大多是创新型企业,很难短时间实现盈利,很长时间都达不到A股上市标准,到美国资本市场短期上市是非常正常的。 安邦咨询研究员杨志荣也认为对于融资需求比较迫切的中小型公司来说,赴美上市是个不错的选择。他说:“美国纳斯达克这样的股市对融资很有利,因为它不太计较你的盈利,是很好的一个选择。 记者调查时发现,由于上市标准低于国内,目前赴美上市的中国公司大多呈现出以下特点:公司的规模都不大,以互联网公司居多而且大部分处于创业的初级阶段,没有漂亮的财务报表而且有着急切的融资需求。以3月23号登陆纽交所的品牌折扣电子商务网站唯品会为例,根据其招股书数据,2011年唯品会净亏损1.07亿美元,目前还尚未实现盈利,而且账上只有4646万美元,他们面临的问题不是如何发展壮大而是如何继续生存。
赴美上市,看上去很美
2011年的大规模退市潮与2010年中概股扎堆上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010年是中概股最活跃的一年,共有34家中国公司赴美上市,不仅刷新了近年来的最高纪录,而且还出现过一周之内5家中国公司在美IPO的盛况。 这些中国公司怀着光荣与梦想远渡重洋,但“骨感”的现实无情的回应了“丰满”的理想。 2011年,除了从美国主板市场退市的29家中国概念股公司,还有48家公司遭遇停牌或退市的警告,6家因为股价问题被停牌。同年,中国公司在美国市场上市的只有11家,融资总量仅22亿美元,相比2010年下降43%,退市企业数量远远超越IPO数量。 而仍在交易的中概股同样行情惨淡,目前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当中,半数以上股价低于5美元,超过八成的市盈率低于20倍。 对于大多数中概股来说,在美国市场融资已成妄想。
上市门槛低是馅饼还是陷阱?
易观智库分析师黄萌认为中概股的退市分主动退市和被动退市两种。被动退市主要是公司自身存在问题,比如财务做假、运营状况存在问题等等。虽然这样的“硬伤”并没有阻挡这些“带病”公司成功IPO,但却为它们在2011年遭遇的“做空风暴”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长期关注中国概念股的新华社评论员金久淳如此评价这些公司遭遇的做空风暴。 汤镇瑜,盈峰创投管理合伙人,曾担任过泛华保险和中星微电子这两家中概股公司CFO的他认为糟糕的财务状况是引发这些公司“被做空”的导火索,“毕竟投资人在美国,他们所知道的信息相对比较少。” 东方纸业,是浑水公司第一个做空的中概股。在对该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后,浑水发现东方纸业存在严重的财务造假。报告中说,工厂的一堆废纸板,竟然在财务报表上写成价值上百万美元的固定资产。于是给予东方纸业“强力卖出”的评级,第二天东方股价暴跌13.21%。 夸大优势,隐瞒缺点,2011年,多家中概股公司的财务造假行为被曝光后,中国概念股成为了美国市场投资者抛售手中股票时的第一选择。多元印刷、中国高速频道、西安宝润、东南融通、晋大煤业……一直到今年2月,这场做空风暴已经让超过25家在美上市的中国企业就此被动退市,告别华尔街。 普华永道美国资本市场组审计合伙人张勤表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概股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诚信危机。“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粒老鼠屎糟蹋了一锅粥,我们不只是一粒,而是一把,你可以想象这样的后果。” 这些“带病”公司的被动退市经历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华尔街在“中国概念股”身上捞钱的基本招数,这就是投行们先利用国内企业对美国资本市场的向往和急切的融资需求,劝说它们赴美上市。这些公司在被投行“粉饰一新”成功上市之后投行就可以赚取承销费用,而一旦这些公司露出马脚,投行们还可通过做空大赚一笔。
退市有时候是一种选择
对于那些健康的公司来说,在美国市场上融资也非易事。美国上市条件相对宽松,程序简单,但跨过“门槛”后监管严格,违约成本很高。因此,成为一家美国上市公司,绝对是资本与智慧的考验。就像电影《华尔街》里的那句经典台词一样,“在华尔街的金融游戏中,你要么是局内人,要么就出局。做不成真正的玩家,你就什么也不是。”只有懂游戏规则的人才有可能在那条“金钱永不眠”的大街上获胜。 记者在调查时发现,中国概念股公司在华尔街主要面临以下三方面的考验: 首先是上市成本高昂,“去美国上市成本很高的,不要以为上市了就可以融资,上市成本高过融资反而导致亏损的企业我们看到过很多。”金久淳说。 中国公司赴海外上市费用大约有五大项,包括进场费、审计费、律师费、中国律师费和券商费用。除了券商费用是与上市公司融资额有关,其他费用相对固定。正常情况下,光这部分固定的费用就高达145万美元。而上市成功之后,如果要维持交易还需支付最高可能达到上百万美金的维护费用。 其次是监管严格,规矩繁多。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对于中国概念股来说最难适应的规则有两条: 第一条是美国的发行制度要求上市公司必须保证信息的完全披露,而部分中国企业还缺乏这种信息披露的意识,因而容易遭遇法律纠纷。从2008年到今年,共有60多家中概股公司惹了官司。“华尔街的游戏规则就是希望公司能够如实的披露它应该披露的信息,这就是核心的规则。”方三文说。 第二条是让很多中概股公司头疼的做空机制。在华尔街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的汤镇瑜说:“做空是美国市场的一个重要的投资手段,应该说很多公司都是被人来做空的。” 再有,华尔街投资者“看不懂”中国概念股也是制约中国企业在华尔街立足的重要因素。目前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概念股公司大多数都没有海外业务,因此如何让海外投资者理解公司的经营模式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在百度成功把自己包装成“中国的谷歌”之后,大批以“中国概念”为卖点的上市公司随即涌现出来。但时间一长,这样的包装对于投资者的吸引力大大减弱,中概股公司就无法实现有效融资。金久淳说,国内很多明星企业在美国上市之后都是默默无闻的,这样就直接导致了很多中国公司的曝光率和研究覆盖率非常低,自然没人投资购买。中国概念股的价值就被低估了。 在这样的三重压力下,退市就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从2011年年初开始,境外上市的中国企业就出现了通过私有化集体退市的现象。私有化在整个2011年中概股退市的进程当中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退出模式,涉及金额约26.52亿美元。而2011年的“做空风暴”让中概股股价的暴跌,也为私有化提供了契机,降低了私有化的成本。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2月,已经有超过25家在美上市的中国企业正在执行或已经完成“私有化”交易,就此退市。 易观智库的分析师黄萌认为,主动退市也并不一定是坏事。他说:“多数公司选择退市是出于公司营业战略转型或是在低点进行回购的考虑,这表示我们中国的企业开始寻求在资本市场尤其是海外的资本市场有一个主动积极的调整和适应。”
到底什么样公司适合海外上市?
海外上市的好处显而易见,融资门槛低、可以借机提高企业自身的素质以及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而中国的企业在经过了“做空风暴”和“私有化浪潮”之后,对海外上市的弊端也有了深刻的认识。 金久淳表示:“很多企业退下来后很难再重新找到合适的市场上市因为你有一个不光彩的退市记录在了,所以并不是说海外融资市场上是最好的,只是对某些企业来说是最有效的。” 中国企业选择在海外上市,绝大多数集中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证券交易所。不同的交易所对于不同行业企业的敏感度有所不同,对于企业的估值也就有所差异。比如美国资本市场更易于接受高增长的企业,行业侧重科技、医疗、教育、新能源、消费服务等;而香港资本市场则更倾向于接纳国企以及金融、地产、零售、消费品、制造等行业的企业。 而通常情况下公司的经营状况是海外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 方三文认为:“一个公司的股价最后还是以公司的经营业绩来鉴定的,如果你公司经营的业绩能够持续的上升,那最后资本市场都会给你合适的估值。” 汤镇瑜则表示:“中国公司很多把上市作为资本市场的里程碑,以为上市之后就没事了。殊不知上市以后其实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开始接踵而至。在美国上市的企业应该更加的清醒去审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然后能够更加理智的发展,而不是去盲目的烧钱,或是盲目的提高自己的估值。” 张勤也建议中国的企业不要为了上市而上市。她说:“所有要去美国上市的公司首先要打好基础,上市只是开始,一旦上市的话,有来自各方对你的期望要求和监管,如果你没有做好准备的话,失败的机会会非常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