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盖茨和他创建的微软公司,被全世界熟知,但微软的当代艺术收藏却未被大众知晓。其实,微软的艺术品收藏已有24 年的历史,1987
年,微软在其华盛顿雷德蒙德总部开始了艺术品的收藏,当时微软只有大约2000 名职工和6 座建筑。目前,微软的艺术品收藏规模超过了5000 件,展示在全球180
座建筑物里。收藏类别包括了油画、雕塑、纸上作品、照片、陶瓷以及多媒体作品。
“企业”和“艺术收藏”本是两个人们熟悉但又感觉它们之间距离有些遥远的行业,但“企业艺术收藏”这种行为在海外已经有着上百年历史,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西方更是发展到了高潮。
目前,“企业艺术收藏”的热潮也正在中国涌动。保利集团、万达集团、今典集团、中凯集团、围城置业、天地集团、金轮集团等资本雄厚的企业早就踌躇满志,纷纷试水艺术市场了。
尤其是在股市下跌、房地产市场停滞、银行存款回报微不足道的情况下,中国企业更是把艺术品收藏看做新兴的投资领域。
企业收藏潮起
和股市一样,艺术品市场的每一波高潮都会吸引来一大批“新人”的加入。如果说2007
年、2008年那一轮高峰卷入的更多是个人收藏者,那么2010年、2011
年这一轮进场的则更多是企业和机构。
与个人藏家相比,企业和机构收藏者的资金更为雄厚、目的性更加明确、操作手法也更为金融化。套用股市中的经典描述,中国艺术品市场似乎正在从“散户市”演变为“机构市”。
在传统的藏家们看来,前一轮高峰中来自于新富阶层的新买家们犹如“野蛮人”一般闯入了他们原本优雅的棋局,悄然改变了其间的游戏规则而令他们备感不适;而现在,当实业家、资本家、基金经理、私募合伙人成为拍卖场上的主力军时,这里或许已经不再是老藏家们的游戏场。
由于艺术品的价格持续飙升,传统藏家或者单一收藏者的实力已经不足以涉足精品市场。
在2007
年前后的那一轮艺术品热潮中,有非官方的估计称,整个艺术品市场有40% 的成交额是来自企业的购买行为,而在2010 年、2011
年这一轮热潮中,业界估计这个比例可能达到七成甚至八成。
“大部分高价拍品的买家都是企业或者基金,虽然个人买家从数量上还占绝大多数,但是从成交额比重来说,这个估计是差不多的。”一位拍卖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
扩大企业知名度?塑造企业形象?提升企业文化?公益慈善行为?抵御通胀?另类投资?拓展文化产业?合理避税?以上这些,都是刺激企业进军艺术品市场和大量购买收藏品的动机。
而目前,国内涉足企业收藏比较多的行业有金融业、高端房地产公司、高档酒店和服务业、投资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
企业涉足艺术品“收藏”的目的不可能像个人收藏那样“我就是喜欢”这么简单,所以企业“玩”收藏的方式也与个人藏家有很大的不同,他们的资金量大、资源丰富,操作手法也更为资本化和专业化。
企业“玩”收藏通常的思路有两种:一种是一举购入一批目前还没有名气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很少的钱就可以买很大的量。然后帮这些艺术家办画展、出画册、做作品研究……以帮助他们成长,当然其作品价值也会随之大幅提升。由于重要的代表作都在自己手上,或藏或放游刃有余,且可获得“推动艺术前进”的美名,哪怕是“十个里面只出来了一个”,总的“收益”也将相当可观。当然这需要企业拥有一个有相当专业水准的团队才能慧眼识英才,并能够助力艺术家持续成长。
另外一种就要简单许多:购买艺术品市场里的“硬通货”,即成熟艺术家最顶尖的、最被市场认可的作品,即使价格再高,风险也总是小的。较之第一种,企业不必储备一个有一定规模的专家团队,而且长期和短期持有都可以,若需要可随时套现。
投资还是收藏?
MoMA(纽约现代美术馆),是1929 年由石油大亨洛克菲勒的夫人与两位友人一起出资兴建的一座私立美术馆,起初只有9 件收藏品,到现在馆藏作品已逾15
万件,重要藏品包括凡?高的《星空》、莫奈的《水窗》、毕加索的《阿维尼翁的少女》等。
今天的MoMA,不仅是纽约的地标之一,而且也是一所世界范围内的伟大美术馆,它拥有世界最为完整的现当代艺术藏品,是西方世界最大、也最重要的现当代艺术展馆,在推动艺术发展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中国企业收藏路在何方?中国会有MoMA
吗?
“很多著名的博物馆以前都是企业收藏,后来转为社会公有。过去的50年中,西方对文化艺术支持、赞助贡献最大的不是政府,不是博物馆,也不是私人收藏,而是企业!”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表示,“但客观而言,企业收藏在中国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2000
年以来,中国的企业艺术品收藏才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的周期,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
“目前在中国,有时候企业家收藏还是企业收藏的界限往往不那么明显。”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艺术品市场专家龚继遂告诉记者。“但实际上,企业收藏与企业家收藏是两种大不相同的收藏行为。”他说。企业家可以完全凭个人爱好,随心而为;但是企业往往需要与企业战略、企业文化、品牌形象等结合起来,进行“有主题、有系统”的收藏。
“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企业收藏都是个人爱好和集体智慧的结合。目前,国内企业收藏的示范机构也不多,只有保利、泰康、万达等少数几家。”
龚继遂认为,企业收藏的发展一般要经历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企业负责人的个人收藏爱好形成规模后变成企业的永久收藏行为;第二阶段是企业收藏与企业开展的主营业务方向进行某种关联,比如国外很多知名企业都有关注自己的品牌历史和文化,更有许多与之相关的收藏;第三阶段就是发挥企业收藏的社会功能,借助企业收藏推动整个社会艺术产业和教育的发展。
“现在购买艺术品的企业确实很多,但大多是以投资为目的的,艺术品在他们眼中和股票、房子没有什么区别,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收藏。”泰康艺术收藏部门负责人、泰康空间艺术总监唐昕告诉记者,“尽管在国外企业收藏的比例非常大,大大小小的企业都会有这样的意识,但是我们起步比较晚,虽然发展不慢,但差距还是巨大的。”
不过,唐昕认为,尽管中国式企业收藏的起步有些混乱、发展有些野蛮,但是这还是一件好事情。“现在,很多企业和机构进入艺术品市场,不管是收藏、投资,还是利用艺术做任何事情,都是在客观上促进了国内艺术的发展。而且从长期来看,企业收藏达到一定阶段、有了一定积累之后,会希望做一个美术馆,不管这个美术馆是否隶属于企业,它都会成为公共性和社会性的机构,必然带来社会的共享和交流,这对整个社会都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