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家基金公司:长盛掉队纽银折翅
2012-04-09   作者:程亮亮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经历了高速发展的“黄金10年”,也遭遇了连续4年“震荡下滑”的低潮,公募基金业少了些群雄争霸时代的锋芒,A股市场的低迷以及新公司的涌入,让这个行业的竞争变得更加残酷。
  对于多数基金公司一直在着力打造的“明星”产品,《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已经发行基金的67家基金公司的“头牌”们可谓有人欢喜有人忧。这么多年来,多数人只是记住了优胜者站在胜利之巅的笑脸,但对于那些同样以艰辛为伴却斩获无多,甚至淡出人们视线的“失意者”,它们又是如何沦为“伴读”或是“过客”的呢?

  老十家:没落者长盛

  至少从目前来看,长盛基金这家注册在深圳却在北京办公的基金公司并未能像它的名字那样长盛不衰。作为基金公司“老十家”之一的江湖地位未能让它一直领跑,Wind资讯统计显示,该公司最新的基金管理份额已经跌落前二十位。
  对比“老十家”基金公司的头牌基金(不包含封闭式基金)不难发现,成立于2002年9月份的长盛成长价值基金仅比国泰基金旗下的国泰金鹰增长基金晚成立了4个月,但其成立以来累计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仅为243.36%,位列“老十家”基金公司“头牌”基金累计净值增长率排名的最后一位。
  一位基金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公募基金而言,成立越早,尤其是经历了前一轮大牛市即2007年以前成立的产品,基金的净值就应该越高。然而,长盛成长的业绩增长速度却稍显缓慢。
  另外,截至目前,长盛基金旗下管理的基金数量只有20只,也位列“老十家”之末;公司管理的基金产品总的份额规模470.82亿份,资产净值规模合计409.71亿元,同样排名“老十家”垫底的位置。
  为何同时起步,“老十家”们却拉开了如此大的差距?上述业内人士分析称,长盛基金未能跟上其他“同一代人”的发展步伐,与该公司管理层不稳定存在一定联系。
  资料显示,长盛基金于1999年成立,张佑君作为公司发起人股东中信证券方面派驻的代表出任首任总经理。张佑君主政期间,起步阶段的长盛基金可谓气势如虹,4只封闭式基金发行奠定其规模基础,1999年11月发行的基金同盛更是首只向保险公司定向配售的基金。
  然而,2001年公募基金界展开大规模自查,长盛基金同样未能幸免,被证监会通报批评并责令整改。2001年张佑君宣布离职,自此长盛基金的总经理职位就开始不再“安定”。
  张佑君离开之后,同样有中信证券背景的蒋月勤出任总经理;2004年,长盛基金股权变更,国元证券持有49%的股份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2006年蒋月勤离职,国元证券原副总裁陈礼华走马上任;2007年,新加坡星展资产管理公司获得长盛基金33%的股权,长盛基金变身合资基金管理公司。2011年3月底,长盛基金再度发布公告称,陈礼华由于个人健康原因辞去总经理一职,原副总经理周兵开始担任总经理职位。
  股权变更,高层连续变动,投研团队自然不能幸免。据不完全统计,长盛基金的投策委员会的组成人员甚至经常每年一变,基金经理变化更加频繁,已经离任的基金经理人数累计多达数十人。
  业内人士指出,或许正是这种人事安排上一直动荡不安的尴尬处境,使得长盛基金的整体业绩表现不尽如人意,公司发展最终掉队、没落。
  2012年年初,长盛基金宣布启用新标识,同时推出“长相报、盛行远”的新口号,表示将会“在低谷中学会进取,在无奈中有所作为”。尽管公司层面似乎大有决心,但是在当前低迷的市场中,长盛基金如何重振雄风依旧困难重重。

  次新阵营:失意者比联

  在次新基金管理公司中,最失意的恐怕非早前的金元比联基金不可。今年3月,在苦撑五年之后,比利时联合资产管理公司(下称“比联”)将手中的金元比联基金49%的股权转让给惠理基金,金元比联也正式更名金元惠理基金。
  而业界认为,金元比联的失意更多的源自其外方股东这个“外来和尚”不会念中国市场的经。
  在次新基金公司阵营中,金元比联的成立并非最晚。然而,金元比联无疑是这些公司中最“弱、小”的一家。公司旗下共计7只基金,总计份额仅11.73亿份,资产净值合计只有9.70亿元,旗下更有2只基金的份额已经跌破1亿份的关口。
  金元比联旗下7只基金中有6只自成立以来累计净值增长率为负数,而成立于去年8月中旬的金元比联保本则是唯一净值正增长的基金,截至记者发稿,其累计净值增长率也只有3%。“头牌”基金仅为个位数的净值增长率,无疑使金元比联成为所有次新基金公司中的最差者。
  业内人士称,这一切或许都源自于其外方股东对于保本理念的坚持,而这个理念在A股市场又是如此的难以实现。
  资料显示,2006年11月份,金元比联基金在上海成立,注册资本金1.5亿元,其中比联出资7350万元持股49%。作为全球范围内最大的保本基金管理人之一,比联曾经信心满满地要将“保本专家”的定位移植到中国的公募基金界。
  在成立一年之后的2007年年底,抓住“牛尾”行情的金元比联基金的规模曾一度触及47.94亿元的高位。不过,随后的几年里,尽管该公司旗下管理的基金数量逐步增加,但是总规模却是一直在缩水。
  上海一位基金业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保本的理念并非有错,但是在波动如此剧烈的A股市场,过度遵从保本理念则会使得其产品很难抓住偶尔出现的反弹机会,导致净值难有起色。而这是金元比联这家合资基金公司多年来一直处于外方主导的尴尬境地的背景下出现的。
  2010年,金元比联终于开始本土化,外方投资总监Lode卸任,外方股东代表撤离。2012年,外方股东比联终于以亏损3300万元的代价决定离场。而接手者香港惠理基金则以1050万元的价格收购了其所持有的金元比联49%的股权,这也创下了每股0.55元的公募基金公司“最便宜”股权的纪录。
  随后,金元比联正式更名,而公司的投研团队更是大换血。公司新任总经理张嘉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将在未来三年内将公司管理资金规模提升至100亿元,其中包括日前已经取得资格的专户业务。
  不过,业界认为,金元比联本土化尚未见成效,面对如此低迷的A股市场,在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要想分得100亿的份额并非易事。

  新生代:折翼者纽银梅隆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而对于基金公司而言,第一只产品的业绩表现将成为其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在这个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关键。然而,2010年监管层重新放行新基金管理公司之后,这一批新成立的新生牛犊中,纽银梅隆西部基金无疑成为“最失败的开局者”,可谓刚张翅即折翼。
  尽管目前纽银梅隆西部基金旗下已经有2只基金,但净值表现均难以让投资者满意。
  纽银梅隆西部基金的“头牌”基金是成立于去年8月18日的纽银新动向。资料显示,纽银新动向首发规模仅为3.487亿元,而到了2011年底规模迅速缩水至1.20亿元。截至记者发稿,其复权累计净值增长率为-11.5%。而同期该基金的业绩比较基准的增长率为-4.815%。
  而作为纽银梅隆西部基金首只产品,号称“纽银一号”的纽银策略优选在发行之初募集资金达到10.6亿份。在当时低迷的市场和拥堵的渠道里,作为一家新成立的基金管理公司的首只产品,这样的首发规模称得上“开门红”。但是,该基金自成立以来的业绩增长同样很难让人信服,在同期业绩比较基准为下跌10.39%的情况下,该基金单位净值累计下跌达到27.3%,其规模也迅速缩水至6.24亿份。
  而近期披露的年报则显示,2011年纽银策略优选和纽银新动向2只基金共计亏损2.1亿元,收取管理费1239万元;截至2011年年底,上述2只基金的资产管理规模共计为5.8亿元。
  在纽银梅隆西部基金刚刚成立之初,公司总经理胡斌曾表示,看好未来2~3年A股市场的收益。不过,目前来看,胡斌的观点还未得到市场的“认可”。
  有业内人士表示,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看,市场不配合,外方股东又过于强势,使得纽银梅隆西部基金这头新生牛犊一开始就面临困境。
  纽银策略优选一个月的募集期尚未结束,业内就传出纽银梅隆西部基金人事动荡的消息。而据知情人士表示,外方股东过于强势导致公司内部的磨合非常痛苦,内耗大是部分员工选择离开的主要原因。
  显然,摆在纽银梅隆西部基金面前的问题是合资基金模式多年来的顽疾,其要想实现一流公司的愿景,如何协调好股东之间、公司内部的关系恐怕是重中之重。业内人士指出,外部市场环境不佳,如果再祸起萧墙,就真的很难飞起来了。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上交所发布ETF基金风险防范指引 2012-04-06
· 上交所发布ETF基金风险防范指引 2012-04-06
· 鹏华基金程世杰:对市场不应过度悲观 2012-04-06
· 鹏华基金陈鹏:个股盈利一旦见底新一轮投资机会来临 2012-04-06
· 长城基金于雷:二季度谨慎乐观 2012-04-06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