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明•赫斯特三元素:艺术野心钱
2012-03-30   作者:唐昀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2009年10月7日,韩国首尔拍卖行现代及当代艺术香港秋季拍卖会上,英国艺术家达明·赫斯特采用蝴蝶与家用光亮颜料创作的《他方的重要——天堂国度》,以1722.2万港元成交,创下当时赫斯特作品在亚洲拍卖的最高成交纪录。图为观众在预展上欣赏赫斯特的该幅作品。记者 宋振平/摄

    在当今这个极度商品化的艺术世界里,达明·赫斯特是超级明星,是“英国年轻艺术家”一代中最出名、最富有、最有影响力的一个,被奉为当代艺术世界的“圣者”。《星期日泰晤士报》2010年财富排行榜估算其身家约为2.15亿英镑。但他坚信,金钱不应成为追求目标,艺术比金钱更有力量。

  “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泰特现代美术馆将举办赫斯特作品回顾展,最近他正为此事搜集资料。即将举行的回顾展就叫《达明·赫斯特》,将呈现“我作为艺术家的生命轨迹,并非都是最伟大的作品”。展览包括一些他不那么出名的早期作品,如在金史密斯学院求学时的创作——挂在墙上的油腻煎锅。
  还有一幅早期作品,一直露天放着,日晒雨淋,沾满了泥点。伦敦高古轩画廊老板米莉森特·威尔纳见到后,惊叫起来:“你怎么能放在那里?让它淋雨!上帝啊,达明!”赫斯特对此不以为然:“因为是我的作品,就好像是金子似的。可实际上,它屁都不是。”
  这些“令其尴尬”的作品出现在展览中,赫斯特觉得挺好,“他们是我过去25年艺术生涯的一部分”。
  当然,展览的重头戏还是他那些名闻遐迩的代表作,如1991年《生者对死者无动于衷》——一条保存在充满福尔马林玻璃柜中的鲨鱼、1993年《母子分离》——分别放在4个容器中被剖半的母牛和小牛、2008年《我脑海中永恒的美丽》系列作品中呈现的斑马、独角兽和小牛等。
  他的作品有时质朴、整洁,如整齐摆放在橱柜和玻璃容器中的药片;有时让人觉得恶心、邪恶,如活蛆和苍蝇叮咬被割下的牛头、蝴蝶被钉在画布上、白鸽被拴在骷髅上……生与死,美与丑,神圣和亵渎,都是赫斯特的作品主题,令评论界震惊。正是赫斯特把“概念主义”从艺术世界的边缘引进主流。
  “把这些作品放在一起,对我来说好像是一个180度的转弯,”赫斯特说,“回顾这些作品,我试图从中有所感悟。它们有的是佳作,有的尚未被理解,有的很拙劣。这是我过去25年的成果,我为之骄傲。但我也会困惑:‘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的确,艺术世界很多对赫斯特极尽诋毁之能事的批评家都感到不解:一个来自蓝领阶层、满口大话的无赖怎么就成了当今世界最伟大、最富有的艺术家?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长、很复杂,与过去25年来世界和英国文化领域发生的激烈变革紧密相连:艺术越来越成为商品,成功艺术家越来越成为品牌,这一潮流势不可挡;后撒切尔时代“英国年轻艺术家”的崛起,不仅制造了惊世骇俗的艺术,也创造了巨额财富;英国和美国纽约出现了一批超级艺术经纪人,如杰伊·乔普林、拉里·高古轩等;还有新型画廊文化的诞生,轰动性展览主宰市场。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夕,《我脑海中永恒的美丽》在苏富比拍卖中拍得1.11亿美元。这是他人生中一个关键时刻。他称之为“一次盛大的告别”。从此,他不再创作宏大作品,称“概念主义”已经“彻底结束”。
  “你花了20年时间庆祝自己的不朽,然后发现不是那么回事,”他说。
  从此,他不再活跃于创作一线,开始专注于画布上的传统绘画,开始一个人的独立创作,不再是从前几十人的团队作业。2009年,他在伦敦就这一时期作品举办展览《爱没丢失》,遭遇集体恶评。已故艺术批评家汤姆·卢博克称,那些作品出自“一个没有多少前途的一年级艺术生之手”。
  但赫斯特并不气馁,仍坚持绘画。他说:“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竭力避免绘画,试图与之保持距离,但随着年纪增长,我越来越喜欢绘画。”

  从朋克到年轻艺术家

  艺术、野心、金钱,是赫斯特的生命“三元素”,这与他身处的时代潮流不谋而合。正如泰特现代美术馆馆长安·加拉格尔在其回顾展引言中所说:“他与同时代的其他艺术家不同,他参透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意识……他的作品直截了当,野心勃勃,既冷漠又感人,敬畏与愤怒并存。”
  小时候,赫斯特最想做一名朋克,但“我那时太年轻,不够愤世嫉俗”。他记得妈妈曾把他珍藏的朋克乐队“性手枪”的唱片熔化了做成植物支架;十二三岁时,他把朋克装束藏在包里,一出家门就换上。“我想,这种态度影响了我的作品。我总是偷偷摸摸在我的艺术世界里藏一些东西,然后突然暴露它们的真面目。我是一个渗透者。”
  他的“朋克阶段”始于12岁父亲离家出走,之后又经历“偷盗阶段”,两次被捕,令其母亲伤透脑筋。后来,他被利兹的雅各布·克雷默学院录取,学习艺术课程。
  他经常去利兹大学解剖博物馆练习绘画,首件引起轰动的作品《和死人头在一起》的灵感据说就在那里获得。那是一张挂在铁架子上的照片,16岁的他亲自上阵,在一颗被割下的中年人的头颅旁傻笑。此后,他的很多作品都延续了这一风格。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赫斯特搬到伦敦。1986年进入金史密斯学院之前,他受艺术家迈克尔·克雷格-马丁影响,意识到这个时代,绘画已经过时,在当代艺术世界,创意就是一切。
  “我刚到伦敦时,是一个年轻画家,愤怒地看着概念作品充斥周围,认为它们都是垃圾,”赫斯特大笑着说,“但我慢慢受其诱惑。我找来一些木头,绑在一起敲打,泼上油漆。它们看上去有点像劳申贝格、德科宁,又有点施维特斯的味道。我回到利兹,心想:‘好吧,我得跟我生存的世界打交道——广告、电视、媒体。我要与现时现地交流。’我意识到,你不能用昨天的工具和今天的世界沟通。它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的头脑。”

  拍卖作品不断创造财富神话

  “顿悟”后的赫斯特创作了艺术史的新篇章。在公众眼里,他可能首先是一名企业家,然后才是一名艺术家。
  1988年夏,他在伦敦东区一个废弃仓库举办名为《冰冻》的展览,作品都来自他和金史密斯学院的同学。虽然是学生作品展,但它引起的轰动效应使之成为当年伦敦艺术界最大的话题,吸引诸多画廊老板注意。
  “有趣的是,许多人认为,此事经过精心策划,”克雷格-马丁说,“实际上,它就是集中呈现了年轻人的虚张声势和单纯无辜,他们把握了好时机、好运气,当然还有好作品。”
  离开金史密斯学院之前,赫斯特已经在助手帮助下,创作一系列标志性的“点”画和药片橱窗作品。1991年,他在伦敦中区一家废弃商店举办首次个人作品展《恋爱和失恋》,他的想象力更上一层楼。
  进入展室,看见满屋飞舞着从蛹中孵化出来的蝴蝶;另一展室里,一张白色桌子上放着4个装满烟头的烟灰缸,桌子四周放着白色画布,上面是死去的蝴蝶。赫斯特的作品主题一目了然:生命和死亡、美丽和恐怖。
  同年,他遇到艺术经纪人乔普林,此后事业蒸蒸日上。1992年,著名艺术品收藏家查尔斯·沙齐以5万英镑购得他的作品《生者对死者无动于衷》,在沙齐画廊展出,引起轰动。这条14英尺长、浸泡在福尔马林中的虎鲨成为90年代当代艺术的标志,也是“英国年轻艺术家”运动的一座“丰碑”。
  2004年,这件作品以800万美元高价出售给美国收藏家史蒂芬·A·科恩。2006年,作品原件中的鲨鱼开始腐烂,赫斯特执意重作一条,借给纽约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览。即将在泰特现代美术馆展出的鲨鱼也是这一条。
  2008年的苏富比拍卖,成就了他制造财富的神话,两天拍卖所得是此前单个艺术家作品拍卖纪录的10倍。之前,他已创下一项纪录:欧洲在世艺术家单件作品拍卖纪录——1年前,卡塔尔王子以900万美元购得他的橱柜作品《摇篮曲春》,是在一个铁柜里整齐码着6136片药片。
  “我不认为金钱应当成为追求的目标,但我从小没钱,所以我可能比别人更为金钱所动,”赫斯特说,“事业刚刚起步时,我曾和安古斯(·费尔赫斯特)和萨拉(·卢卡斯)(均为“英国年轻艺术家”运动代表人物)讨论过金钱的意义。他们说:‘你是受困其中,而我们只是觉得钱是重要的。’你看,如果你不在乎钱,就不会理会它,它反过来也会对你吝啬。”
  “但我坚信,艺术比金钱更有力量,”赫斯特说,“对此,我仍深信不疑。”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艺术品拍卖关注趋势看淡天价 2012-03-28
· “世界第一”的艺术品市场虚实 2012-03-27
· 高仿艺术品诞生 高科技以假乱真 2012-03-27
· 艺术品基金觊觎高端收藏品市场 2012-03-26
· 40%千万元级艺术品拍品尚未付清 2012-03-26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