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两市大宗交易合计成交67.5亿元,创下A股单周大宗交易的历史记录。与此同时,伴随着以金融股为代表的大量蓝筹股高折价成交,主板个股折价率骤增至10%,从而使得市场参与各方对大宗交易会否影响A股的估值体系产生了新的争论。
冲击现有估值体系
近期大宗交易的新特征是蓝筹股的折价率上升。以往经验显示,蓝筹股一般只小幅折价,甚至溢价。因为蓝筹股筹码一向较稳定,绝大多数被包括大股东、产业资本或战略投资者等为代表的长线投资者持有,二级市场浮筹并不多。因此,蓝筹股的大宗交易主要是机构资金之间的腾挪补仓。如基金管理公司发行新基金后,公司旗下不同基金或通过大宗交易平台进行仓位配置调整。此时,买卖各方关注的焦点是仓位配置,其次才是价格。所以,这样的机构行为对二级市场股价形成机制并不会形成实质性冲击。
但对中小板、创业板而言,本身二级市场交投就较为活跃,市场浮筹较多。所以,一旦这些上市公司的长线投资者涌现,尤其是创投资本、财务投资者在上市前的筹码通过大宗交易平台释放出来,就必然加剧二级市场股价剧烈震荡。所以,相关个股一旦出现大量大宗交易,不仅二级市场股价会波动,还会导致大宗交易成交价重心下移。
近期,随着蓝筹股大宗交易数量突然增多,尤其是部分长线筹码出现套现态势,比如花旗银行出于自身业务整合的目的清仓浦发银行,意味着蓝筹股的大宗交易出现了突破原先惯例的特征,进而使得大宗交易的价格平衡体系被打破。因此,蓝筹股的大宗交易折价率迅速提升至10%。与此同时,川投能源在上周的大宗交易也存在着长线筹码松动,从而使得大宗交易价格迅速下移。
由此可见,无论是蓝筹股还是创业板、中小板上市公司,只要是长线筹码的涌出,均会对现有的价格平衡体系产生强大的冲击力,使得大宗交易价格、二级市场股价形成体系形成较大的压力,从而冲击现有的估值体系。
面临两大重估压力
笔者倾向于认为当前A股的估值体系面临着两大重估压力:一是原先不能流通的筹码,在解禁后开始流通,且通过大宗交易平台抛售套现,意味着市场的增量筹码增多,市场的浮筹随之增多,就会对现有的A股估值体系产生较大的压力。这不仅指中小板、创业板等拥有大量创投资本、财务投资者的上市公司,而且还包括主板市场的蓝筹股。因为花旗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在上周清盘浦发银行,给市场一个警示,即在全球经济体系发生较大改变的大背景下,海外资本套现是存在和可预期的。拥有大量QFII投资者的相关蓝筹股的估值体系则面临浮筹增多的挑战与考验。
二是资金与筹码的平衡渐次打破,未来A股的估值体系可能会重新寻找新坐标。毕竟目前大宗交易数量渐次增多,意味着当前A股的新增浮筹同步增多。但今年以来的A股反弹行情,市场并未有大批量新增资金介入。以沪市为例,绝大多数时间的成交量在1000亿元上下震荡,仅两日突破1300亿元,然而2月27日的放量冲高受阻,收出上影线较长的阴K线;3月14日的暴跌放量,说明放量并非新增资金涌入,而是存量资金出逃,如此放量反而意味着A股存量资金在减少。
市场筹码渐趋增多,存量资金未见增多,新增量资金未见引入。从简单的供给与需求看,供给筹码增多,需求(存量资金)不变甚至减少,则只能是股价重心下移。据此,当前A股估值体系面临着较为沉重的压力。
笔者认为,随着未来筹码进一步增强,不仅仅是限售股东在解禁后的抛售,而且还在于持续的新股发行,那么,未来A股必然会出现新动向,比如市盈率下移、部分个股因缺乏业务亮点和成长性成无资金关注的僵尸股。当然,这一演绎时间周期相当长,可能会是一两年,但趋势难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