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费者反映,对于保障投资人权益的风险评估,一些银行采取了变通的方式评估测试问卷由银行工作人员帮着填,就连最终确定的风险承受等级,也是由工作人员直接填上“激进型”(最高级别)。刚工作五年的市民贾宇就遇到了这么一遭,一向稳健投资的他现在回想起来,还非常纳闷:银行工作人员啥也不问,凭啥就给消费者定性“激进型”?
风险承受力坐上“过山车”
去年11月,贾宇打算购买3个月期理财产品的贾宇在该银行王府井支行了解到,这家银行将客户分为保守型、稳健型、平衡型、增长型、进取型、激进型6种,对应的理财产品风险级别也按极低风险、低风险、较低风险、中等风险、较高风险和高风险分为6级。
“在投资风险测试过程中,银行是依赖于客户填写的信息来进行的,因此建议客户应提供真实、准确的个人信息,否则可能会影响风险匹配的准确性。”该银行工作人员表示。在准确填写了年龄、投资目的、已有投资股票经验和基金投资经验、家庭总资产等内容后,28岁的他被银行工作人员评定为“稳健型”投资人,并购买了5万元的理财产品。
让贾宇没有想到的是,3个月后,他居然被视为一个“激进”的投资者。
原来,去年11月购买的这一期理财产品到期后,他把本金取出来,准备到这家商业银行的另一家支行继续购买理财产品。“风险评估测试我来帮您填,您只需填上个人信息,再确认签字就行了。”银行工作人员的服务让贾宇感觉细致周到,可接过单子一看,他吓了一跳,“评估结果”一栏却已被填上了“激进型”。
只为方便消费者购买产品?
贾宇的遭遇并非个案。市民沈小姐日前在东单附近一家国有银行支行新开户理财时,工作人员在系统里直接将她的风险承受能力确定为“激进型”,沈小姐询问时,对方还给出了理由:“这样填写,您想买哪种理财产品都可以。”
对于一些银行出现的主动“帮助”消费者提高风险承受评估值的现象,在一家商业银行负责理财产品销售的韩经理表示,2010年以来,随着货币政策逐步收紧、“存贷比”考核日益严格,银行发行理财产品,尤其是短期理财产品的热情高涨,一些银行至今还按季度给员工硬性“摊派”理财产品的销售任务。
韩经理说,如“稳健型”客户只能购买基础的理财产品,购买额度下限为5万元;而银行如将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提升至“激进型”,则可以将囊括各类风险等级的理财产品统统向消费者“推销”,购买额度也因此会相应提高,但这种做法显然忽视了消费者最基本的“避险”权利,一旦投资到期亏本,消费者蒙受的损失会远大于银行。
专家说法:违规销售理财产品最高可罚50万元
对于部分银行对消费者风险评估走过场的现象,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表示,监管力度应进一步加强,根据今年开始执行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商业银行应当在客户首次购买理财产品前在本行网点进行风险承受能力评估。风险承受能力评估依据至少应当包括客户年龄、财务状况、投资经验、投资目的、收益预期、风险偏好、流动性要求、风险认识以及风险损失承受程度等。
《办法》同时要求,如发现理财产品销售业务中存在“客户风险承受能力与理财产品风险不匹配”等不当销售和误导销售行为,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异常销售的监控、记录、报告和处理制度。商业银行违规开展理财产品销售的,中国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责令限期改正。违规开展理财产品销售造成客户或银行重大经济损失的,还可能被处以20万元至50万元的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