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禾居:且品美食且赏馆藏文化
2012-03-09   作者:记者 张汉青/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念禾居庭院一角。张汉青/摄
    在北京金融街高楼大厦、时尚浮华的边缘,隐藏着一方幽巷深处的淡泊与清净。这是一处名门享用过的四合院:无论是古旧的椽梁、细密的木雕构件,还是精心审择的鸡血石、贵气十足的将军罐,无不诠释出古都院落的无限韵致。
  置身院落中,一面是青花瓷、水墨画、四方桌与雕龙壁,一面是豌豆黄、芥末堆儿、雪花牛肉和四喜烤麸……青石板上的文物古玩,点缀起小巧精致的私房菜,间或隐隐浅嗅到皇城根下散发出的潮腐气息,念禾居带给人们的更多是神游和遐思。

  是餐厅还是博物馆?

  沿着北京东弓匠胡同走到尽头,便到了这座闻名遐迩的念禾居。在高楼林立中有这么个低矮的四合院,顿然显示出一种尊贵与霸气。
  这个院子和附近几个院子在清代曾是“将军府”,这里的老人讲可能是“弓匠营”管理机构。民国时期胡同内住有创办京城第一所私立大学的杨震华先生。长女杨沫为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青春之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热血青年。幼女白杨为著名电影演员,在《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影片中担任重要角色。
  走过两扇微微向外开启的院门,映入眼帘的是红木雕刻的“九龙壁”。让人为之一惊的同时也气势磅礴地开启了一次美妙的古文艺术品欣赏之旅。
  这幅九龙壁出于南方艺术家之手,由古代巧匠用纯红木打造而成。九条蛟龙腾云驾雾,气度不凡。神态饱满而又犀利,历经岁月沧桑留下的斑驳和光亮更使其显得底蕴浑厚。细细品味,使人不由得有些神往,肆意幻想着一个有关九龙壁的遥远故事。
  事实上,这座九龙壁确实是带着传奇而来。多年前,它曾流落于越南,经过了国人极大的努力方才得以回归祖国。让我们在暗自感谢店主恩赐般收藏的同时,也更加庆幸自己得见此宝的荣幸。
  移步易景,正房在四合院中占有重要位置,念禾居也不例外。这里不仅有顾客就餐的长桌、靠椅,还有老北京人生活起居用的八仙桌、太师椅、棕塌、衣柜、条案。正中墙壁上悬挂着四屏苏轼的《谢苏自之惠酒》书法作品,这些墨宝均出自杭绣。白色帷幔半挽半遮,黄铜挂钩发出暗黄色泽;灯具透过薄纱,发出柔柔的光束。院中雀鸣隔窗而入,为本应宁静的正房平添了几分生气。
  南房则改建为两层小楼,下层被分成东、西两个包间。两个包间装饰风格各有不同:或贴近于百姓居家生活,或充满了书卷之气。上层则分成三个独立空间,由散客区、小包间和会议室构成。会议室又被隔扇划分成两个活动区域:东侧区域按照书房形式布置,条案上笔墨纸砚样样俱全,墙壁上设有展品橱柜;西侧区域则较为宽敞,是顾客们的就餐之地,圆桌上铺着暗红色台布,高脚杯旁配置着全套餐具。位于墙壁正中的画作“黄山弥境”,由当代著名画家蔡云、陈大章等共九位大师共同创作完成,青松翠柏、峰峦沟壑、云雾缭绕……,堪称不可多得的佳品。
  念禾居的整体造型、装饰及色调搭配,无不巧妙地诠释出餐厅主人的风格与精神。既传达出了其对历史、对建筑的尊重,又散发着一种现代的优雅气息。恍惚中仿佛觉得这并非一家餐厅,而更像是一个中国古文化的博物馆。

  美食即艺术,用餐亦赏物

  据餐厅经理张燕秀讲,不同的消费群体对消费场所有不同的需求,念禾居把消费群体定位在白领阶层及文化层次较高的人士。他们到这里就餐、商务接洽,需要宁静、闲适和私密的环境。
  为了满足他们的要求,这里改变了那种门庭若市的模式,从“静”和“雅”入手。念禾居有着近五百平方米面积却只可接纳寥寥数桌来客,因为那些俯仰皆是的古瓷、字画、摆件占据了更多的空间。“宾客来到这里,就犹如走进一座商务会馆,一座艺术殿堂。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
  说起念禾居的风格,张燕秀屡屡提起低调与殷实。“念禾”的本意是珍重农人们的劳动成果,用精心做成的五谷杂粮给顾客带来欢乐。念禾居选择了以粤菜和官府菜为主的高端菜品。粤菜讲究鲜、嫩、爽、滑、淡、脆,夏秋力求清淡,冬季略偏浓醇;官府菜则以谭家菜系为主,讲究意境和菜品的融合。许多主料、辅料、酒水都是空运过来的,对顾客不能有丝毫的马虎,这是念禾居遵循的原则。张燕秀说,其实烹饪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是一种美的享受。念禾居推崇娟秀精巧的风格,菜肴分量不在多,而在精。让顾客感觉是在品尝一件艺术佳作,就餐之后能留下许多值得回味的地方。
  念禾居平日接待以事先预定的顾客为主,能有充分的时间为他们精心准备。到这里就餐的一般都是回头客,或者他们介绍来的朋友。这些客人都是奔着念禾居这块牌子来的。
  来念禾居的顾客都具有一定文化素养,懂得如何在就餐过程中捕捉艺术的美感。他们喜欢把念禾居当成艺术交流的场所,谈论器物造型、品相、年代、产地、材质、纹理、章法、构图、墨色、意境、流派……更有甚者当场吟诗作画。“特有的文化氛围打动了一批批的顾客,这也是回头客愿意到念禾居就餐的重要原因。”张燕秀说。

  留住“老北京的根”

  虽然事必躬亲地里外忙个不停,作为经理的张燕秀依然弥散着京城女人的优雅和秀美。
  张燕秀生在北京南城的琉璃厂,耳濡目染间,对老北京文化情有独钟。在香港打拼多年后再次落户京城,想的就是寻觅心目中“老北京的根”。张燕秀说,在香港的那些年里,每每想起远方的古都,都在惦念着曲折幽深的小小胡同和温馨美丽的四合院。她所理解的“老北京的根”就是一种文化现象,融合在各种元素的堆积与交织之中。
  在念禾居兴建之初,张燕秀就紧紧抓住这个要素,最大限度地去体现老北京的文化内涵和视觉效果。“我们就想搭建起这样一个平台,把餐饮和老北京四合院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来宾到念禾居,不仅仅是享受美味佳肴,还有品味老北京文化意图,领略老北京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合院作为京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社会的关注和推崇,同时也吸引了许多餐厅以此作为展示身份的亮点。不过像念禾居这般将现代装修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得如此自然贴切的却不多见。张燕秀说,他们是按照老北京明清时期四合院建筑布局改建的,施工中采用传统工艺,各道工序都不能减免,让人感到原汁原味。当然,念禾居更讲究细微之处的用心与变化。不知不觉中,一些古城风貌在这儿悄然重现。
  无论北京的四合院还是上海的石库门,经历过久长的风雨洗礼和岁月沉积,都形成了内涵深邃的庭院文化。“庭院是给宾客们安排的休闲区,他们可以几人围桌而坐,品茗闲聊,也可以顺便品尝面点厨师精心制作的甜点。这些甜点以北京小吃为主,适当加了西点。”张燕秀这般介绍。为了增加环境效果,庭院里还配置了鱼缸、盆景、鸟笼,不求繁多,只求精致。单这鱼缸就颇具传奇味道,它是带有西北雕刻艺术风格的石质马槽,也是念禾居的藏品之一。
  “徜徉在院子里面,可以让客人捕捉闲适淡定的氛围,体味那片醉人的春日暖阳。这才是四合院给北京人留下的真正印记,念禾居就想圆老北京人的一个梦。”张燕秀说。
  有念禾居在兹,让人心里倍感踏实与安宁:老北京文化的根儿还在,魂儿也在。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深山美味 日本最隐蔽的美食圣地 2012-02-28
· 美食也健身 吃黑巧克力的好处 2012-02-06
· 精选优质美食 外卖也走高端路线 2012-02-06
· 从美食寻获灵感 体验式美食之旅 2011-12-23
· 周三5折美食日 2011-12-02
频道精选:
·[财智]肯德基曝炸鸡油4天一换 陷食品安全N重门·[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