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投资首选”的民间借贷今年热闹不再;去年火到极致的PE现在“还在冬眠”;去年“不感兴趣”的银行产品目前供不应求。
去年的这个时候,在投资领域,什么项目最“热”?如果你的答案是“老高”与PE,相信没有多少人会有不同的意见。今年这个时候,再问这个问题,答案已经完全不同,去年的大热门,现在已经变得少人问津。而去年几乎被无视的一些银行理财产品,今年却变得炙手可热。银行理财人士说,这一年的“风险教育”,使百姓不得不接受之前瞧不上眼的东西。投资公司的人说,太冒进不是好的投资心态,太保守同样不是。现在是到了合理引导投资的时候了。
银行低风险产品供不应求
年收益6%,即你拿出100万元做投资本金,一年后连本带息还给你106万元,中间不能提前提取,这样的投资你做不做?
这个问题,要是放在去年这个时候问投资者,大多投资者连进一步追问“有没有风险”之类的话都不会说,直接表示“不感兴趣”。但今年情况就有所不同,不但有人主动打电话询问银行有无此类产品,而且在没有现成的产品可供选择的条件下,还会先进行预约,希望银行以后有这样的产品时,第一时间电话通知到他本人。
中信银行温州分行零售部潘晔说,今年开春以来,他们银行的这种“类固定收益型产品”开始变得供不应求了,不少客户还在“排队”,等下一期产品的到来。即便是那种资金门槛较高,投资起点动辄需要数百万元的信托类产品,也经常出现投资者想买,但买不到的情况。
“一个很明显的变化是,投资者求稳的心态比去年强多了。”潘晔说,由于监管政策的一些变化,今年银行的理财产品在规模与数量上较去年同期有所减少。但是从近2个月的情况看,销售的金额却没有减少,今年每款理财产品都会在很短的时间里销售完毕,而且不少是还没开始销售就已经被预约了。
浦发银行温州分行今年则加快了理财产品的发行节奏。截至上月底,该行今年已经发行了9期的“汇理财产品”和73期的“同享赢系列理财产品”,销售金额达到了13.2亿元,同比增长了132%。该行财富管理部夏赛伦说,6%,甚至不到6%的年化收益率,去年被很多投资者看不上,但现在却成了投资者的最佳选择,原因就是这种产品的低风险。经历过风险教育之后,投资者开始变得现实起来。
银行的这些收益相对固定的理财产品,往年也不少见,但之前投资者以老年人居多,且期限很短的理财产品更受欢迎。今年则是6个月到1年期的最受欢迎。银行人士分析说,这可以说明,不少人把这些理财产品当成了投资,而不是以前的“临时闲置”。
高风险长期限的卖不动了
相比之下,去年上半年曾大受欢迎的PE等产品,今年却异常安静。一些去年经常邀请外地投资公司过来推介PE等产品的银行,今年不再推这类产品。“没多少人感兴趣了,我们好久没推这种产品了。”好几家银行的理财师说。
变化始于去年下半年,我市某银行去年6月份与外地一家投资公司联手推出PE产品,该银行的某一支行作为“承销商”,短短几天时间,客户预约的金额就超过了2亿元。但是10月份实际募集的时候,募集到的金额仅仅为600万元。
温州新睿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薛若冰说,PE投资只有夏天和冬天,即要么很热,要么很冷。去年是PE的夏天,现在则是冬天。在这个时候,投资机构要想去募集资金,难度很大。
为什么从大热到大冷?薛若冰分析,从产品的本身特点来说,PE是一种周期较长的投资,一个投资周期需要5-7年的时间,且投资收益是不确定的。从这个产品特性来说,它是不适合追求收益短平快的投资者的。去年之所以大热,一是跟风,二是一些“成功案例”的刺激,三是当时的一些社会资金要寻找出路。
去年下半年我市爆发的民间借贷危机,大大地改变了大部分人的投资观念。危机爆发之前,高收益的特点,掩盖了高风险的实质;危机爆发之后,投资者对结果不可预知的投资产品有了很多的顾忌,加上市场上流动的资金也在减少,此类产品就自然地少了追随者。
上周,北京一知名投资公司派人到温州,与温州当地的投资公司合作,向温州投资者募集资金,但效果却很不明显。
关于PE募集的难度在增加的一个新的版本,在业内是这样流传的:外地一投资公司去年上半年在我市募集到了第一期资金,去年年底第二期资金要缴纳时,几个投资者打了退堂鼓。“接下来这几年,PE断供的现象会增加。”我市一银行人士说。
去年比PE还要热的投资话题,无疑是民间借贷了。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的一个调查结果:去年第二季度,“民间借贷”首次成为百姓最喜欢的投资项目。在这个背景下,各类以民间借贷为生存土壤的担保公司投资公司,如春笋般涌现,并在去年下半年爆发出了“高利贷风波”。
现在,这种担保公司与投资公司正在逐渐消失。记者去年采访过的一些投资公司,去年下半年以来几乎全部歇业了,曾经随处可见的“寄售行”,也关闭了很多。
一银行财富管理中心工作人士告诉记者,他们的客户在回流。去年一些大客户把钱取出来,去参与民间借贷,现在,他们又把钱放回了银行。“民间借贷,特别是高利贷,作为投资方式,经过去年这样的事情之后,以后肯定会少很多。”该银行人士说。
是到了合理引导投资的时候了
太冒进,不好;太保守,显然也不是很好的财富管理之道。在从冒进到保守的过程中,一些投资人士认为,是到了引导温州民间资金到合理投资渠道的时候了。
温州拉芳舍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孙克说,温州投资者去年的大冒险,让他很痛心,去年他们公司的个别合伙人也因为“跟随潮流”,涉足“民间借贷”,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资金缩水。“即便这些东西可能在短时间内取得高回报,但它不是科学的资产配置的手段。”孙克说。
温州拉芳舍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是我市较早成立的一家投资公司,目前投资范围包括PE,阳光私募基金,对冲基金等。去年,由于资本市场不景气,该公司旗下的一些产品,并没有取得骄人的成绩,部分产品甚至出现了亏损。孙克说,资本市场上的波动,是很正常的,投资者忌讳的是,把所有的资产都放在了一起。去年我市一些投资者就是把所有的资产都放在了高风险的项目上,因此导致了“血本无归”。现在,从冒进到保守,又把所有的资产放在了另一个篮子里,显然也不是很好的资产管理之道。
孙克目前正在上海交通大学就读资产管理方面的EMBA,今年7月份毕业,他的毕业论文就是关于怎么进行多元化资产管理方面的。他认为,一个高资产人士,他的资产配置应该是多元的,且这些不同的产品之间关联性越小则风险就越低。风险低,才能保护好财富;保护好了财富,再去考虑资产的升值。
温州投资者的资金从高风险的市场里逐渐抽身,部分投向了低风险领域,部分则正在寻找新的出路。一些外地的投资公司看到了这一商机,最近频频来温州寻找资金。日前,记者接触了几家负责人是上海深圳等地过来的今年刚成立的投资公司,这些公司业务范围涉及各个领域,有投资阳光私募的,也有投资海外市场的。一负责人说,他们想借这个机会做大温州市场。
针对外地投资公司来温州淘金的这一现象,我市一银行人士说,投资者要先了解清楚这些公司的底细,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再综合考虑产品的风险程度。“我的意思是,投资者应该从去年的借贷风波里,学会一些教训,不要太冒进。但也不能因噎废食,对任何有风险的东西就不敢尝试。”该银行人士说。
>>>记者手记
在狂热下保持冷静
在冷静中保持热情
在高收益面前,很少有人能“置若罔闻”,即便是那些见过大世面的人。
去年,是温州民间借贷最为疯狂的一年,我曾经采访的几家投资公司,股东都是温州比较知名的企业家,见过的钱应该无数。他们出钱组建投资公司,目的比较简单:做实业很辛苦,积点钱不容易,通过其他渠道的投资,希望更全面地保护以前攒下来的钱。因此,在投资方向上,他们有着比较周全的考虑,长短搭配,风险高低配置,总之,是用比较先进的财富管理理念,去管理自己的财富。
但是,在高利贷的“高利”面前,这些理念成了浮云。股东们HOLD不住了,给负责投资的经理人施加压力,赶紧把钱拿过来放利息,把那些该死的理念先放到一边去……去年,温州很多刚开始做得很正规的公司,都参与了民间借贷,不少人最后走上了“跑路”的不归路。
狂热之下,他们难以保持冷静,他们的结局在意料之中。
现在,这股狂热已经不再,一些经历“一劫”的人仿佛死里逃生,呆呆地不知要往何处去。有的人,开始过分“冷静”。
过分冷静,同样不是投资的最佳心态,畏首畏尾,很难取得好成绩。现在,投资者在冷静之余应该保持一定的热情,历史证明,在投资低谷的时候,孕育着很好的机会。
去年的“高利贷事件”不应该是大多数投资者的绊脚石,它应该是一个警世钟下一次再面临这样的情况时,希望它能在你的心中敲响,那个时候,请你保持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