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市场涉股产品激增
2012-03-03   作者:张朝晖  来源:中国证券报
 
【字号

  今年以来,理财产品市场悄然变脸,信贷类、票据类理财产品市场占比骤降,而股票类、挂钩大宗商品的产品占比迅速上升。
  分析人士表示,去年监管机构规范银信合作、票据和资产池项目,导致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渠道变得局促。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面临“两难”困境:首先要保持每个月的发行规模,确保到期理财资金继续在本行滚存而不至于分流到其他银行,但投资渠道受限,迫使理财产品涉及一些高风险领域。

  涉股产品占比提升

  Wind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投资于信贷资产和票据资产的理财产品市场占比分别从去年同期的9.04%和11.94%下滑至1.52%和3.97%,降幅明显。
  “对于理财产品的购买者来说,这不是一个好消息。”具有多年投资银行理财产品经验的老王表示,一直以来,基础资产为信贷和票据的理财产品收益稳定,风险较低,是理财市场的宠儿。
  “很多银行甚至宣传说此类产品保本保收益。的确,从到期产品看,此类产品基本可以达到产品宣传的预期收益率水平,所以在购买者中口碑很好。”老王认为,此类产品发行规模的缩减实际上是加大了理财产品收益的波动和风险。
  同时,投资于大宗商品和股票的理财产品发行规模逐渐走高。统计显示,今年以来,这两类理财产品的市场占比分别从去年同期的0.12%和2.88%上升至0.46%和4.26%,升幅明显。“新年过后,理财产品市场变脸了。”令某大型国有银行资深理财经理许超备感意外的是,在最近发行的几期理财产品中,挂钩大宗商品的结构类产品的数量急剧上升。

  银行陷“两难”

  新年伊始,多家银行调整理财产品线的目的何在?华夏银行人士表示,这是银行在监管压力下的被动选择。“叫停银信合作、资产池项目、票据信托以及表外资产并表,这些监管‘紧箍咒’令银行理财业务束手束脚,理财资金的投向范围大大收窄。”
  据他介绍,以往固定收益类银行理财产品集中在银信合作,通过信托公司的信托贷款或票据信托运作。由于标的资产收益固定,所以银行可以提前锁定理财产品的收益。但目前银信合作的理财通道已被监管机构堵住,所以银行只能调整理财产品的投资方向。
  去年底,监管机构整顿资产池类银行理财产品,银行不得不停止此类产品的发售,而个别大型银行的此类产品在产品线上的占比近一半。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银行存量理财产品的陆续到期,新产品发售又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股权类、结构类产品和QDII成为突破的新方向。一直以来,大型银行理财产品的存量巨大,成为它们拓展理财业务的优势,但目前理财产品线的调整给它们带来了难题。“就是尾大不掉。现在大型银行的理财产品存量有上千亿元,存量到期后释放的资金需要新产品来吸收。为了防止到期资金被其他银行分流,它们必须维持一定的新理财产品发行规模,但原来的许多稳健的产品由于受监管限制不能再发行,于是不得不增加结构类或股票类等创新型产品的发行量。”
  证监会党委委员、主席助理吴利军曾表示,要加强更多类型的机构投资者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在投资组合中增加相对安全、高回报的理财产品,引导银行理财计划更多面向二级市场进行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
  但目前银监会对于将理财资金投向股票市场持谨慎态度,对理财产品资金进入股票市场有严格限制。银监会2009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禁止银行理财资金投资二级市场股票或相关证券投资基金,仅对高端客户的理财需求开放股票市场 。目前,银行发行的涉股类理财产品并不直接投资二级市场股票,而是通过票据等金融工具与股票表现挂钩。
  部分涉及股票的银行理财产品在2009年到期时折戟沉沙。据银行人士回忆,当时多家银行涉股类理财产品亏损严重,部分产品的本金亏损幅度高达四成,导致银行与客户矛盾重重,客户指责银行理财能力不强、风险控制弱化。
  其后,理财产品的发展更为稳健,投资标的集中于信贷资产、货币市场 、债券市场 、票据类资产以及利率市场等价格波动较小 、易于锁定收益的金融工具,相关产品的年化收益率稳定在4.6%至5.0%,远高于同期存款基准利率。

  投资者应合理选择

  “今年结构类、股票类产品占比增加,加大了理财经理推销产品的难度。”某不愿具名的理财经理表示,根据以往经验,投资者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基本是希望获得稳健收益,要求本金有保障,收益超过银行定期存款就行。“所以,这么多年来,涉股类和结构类产品一直卖得不温不火,大家都把重心放在准固定收益类产品上。”他表示,“由于挂钩大宗商品和投资于股市的产品风险高,所以不是我们向普通客户推荐的首选产品。”
  不过,也有银行业人士表示,根据客户的风险等级,应该让合适的人买到合适的理财产品,所以银行的理财产品线也应该提供一些高风险高收益品种。不论是投资股票市场还是大宗商品的理财产品,基础资产的投向并没有错,关键在于银行的投研能力和对风险把控的能力。统计数据显示,一家股份制银行某一期产品自2010年8月开始运行,18个月后到期,总收益率达9.9%,折合年化收益率为6.6%。该产品的收益与在香港证交所和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三只中资网络科技股挂钩,其高收益率得益于其中两只股票在理财期内的优异表现。
  “关键在于理财资金投资与股票相关金融工具的时点和标的选择正确与否,一些银行的涉股类产品取得良好收益。部分外资银行推出的一些挂钩大宗商品或利率市场的理财产品收益也颇为诱人。”某银行个人金融部理财产品负责人表示,涉及大宗商品和股票的理财产品并非洪水猛兽。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银行理财产品藏猫腻 投资先设防火墙 2012-03-02
· 理财产品收费标准由银行说了算 2012-03-01
· 银行拖长空当期导致理财产品收益缩水 2012-03-01
· 预期能赚12%的理财产品到期亏掉16% 2012-03-01
· 在银行买理财产品被忽悠成了保单 2012-03-01
频道精选:
·[财智]肯德基曝炸鸡油4天一换 陷食品安全N重门·[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