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基金成立十年来,可以用先扬后抑来概括。其诞生于牛市末期,那一场五年的大熊市是其波澜不惊的“童年”,2006年那波大牛市则是其快速发展的“青春期”。到了2008年,开放式基金迎来了“成长的烦恼”,而且由于亏损严重,基金的公众形象一落千丈,甚至被部分基民认为是洪水猛兽。
基金规模先增后平
2001年第一只开放式基金成立,遇到2005-2007年大牛市的历史机遇,受到储蓄搬家的支撑,经几番跨越式发展,到净值历史峰值2007年30370.82亿元,仅仅用了不到7年的时间,可谓飞驰腾跃雨顺风调。
然而在接下来的时段,年轻的基金业体验了资本市场无处不在的残酷。受到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A股市场2008年开始了漫长震荡调整。受到基础市场调整,基金资产净值缩水及投资者大量赎回等因素影响,基金净值规模减少约三分之一,截至2011年三季末仅为19765.60亿元。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也是基金行业遭遇瓶颈的表现之一。
基金猛于兽?
近几年基金规模没怎么增长,一方面由于市场不好,另一方面,是由于基金的公众形象一落千丈不少人认为,基金是把沪指推向6000点的罪魁祸首,老鼠仓层出不穷,而最关键的是没能给基民赚到多少钱。
从深层次的角度看,有一个原因:公募基金是做“相对收益”的,不能以绝对收益的标准去检视之。中国的股市已经被认为沦为圈钱市,而靠股票交易为主的公募基金行业,其大部分产品无法通过股市实现绝对业绩,只能跟随着市场大幅波动。
业内分析师认为,要调整自己的投资思路,让基金能跟股市合拍。“别人贪婪的时候我们恐惧、别人恐惧的时候我们贪婪”,这是巴菲特的名言,但是没有多少人做得到。而做不到的原因,主要是心理状态没有办法调整好。如果心理状态调整好了,还是可以做到的这一点的,股市太火了,就要减持;股市冷清了就加仓,这样才有可能跟上股市步伐的。
此外,在瞬息万变的证券市场里,业绩持续向好的基金凤毛麟角。取而代之的是,大部分基金只能在一年,甚至几个月内“独领风骚”。此外,基金经理变更,也会影响基金业绩的延续性。因此,盲目地长期持有同一只基金,其风险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