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风险、高收益、不操心、轻松跑过CPI……相信很多购买过银行理财产品的人都经历过这样的推销。2011年,受宏观经济调控影响,资本市场收益的不确定性大增,传统储蓄则面临负利率困扰,在寻求避险因素的驱动下,很多民众把目光转向了银行理财市场。
然而,记者发现,银行理财产品爆发式增长的背后,是管理的相对落后和信息披露不透明,一些银行并未将“代客理财、保值增值”作为其开展业务的宗旨,而只是希望依靠产品发行为其传统的存贷业务铺路搭桥。
理财产品发行量猛增
“往年很少关注银行的理财产品,主要是今年市场走势不好,我从股市划了10万块钱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主要是做短期,30天、7天的都买过,年化收益率在5.5%左右,这一年下来也没赚到钱,但算是实现资产投资多元化分散风险吧。”广州白领陈凌凌说。
央行发布的《2011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商业银行表外理财产品已经达到了3.3万亿元规模,迅速成为居民在储蓄、房地产、股市、基金保险信托等投资之外的又一项重要投资选择。
据Wind统计数据,2010年全年发行理财产品11762只,比2006年的1354只增长7.7倍。2011年上半年,理财产品的发行更是进入了快车道,半年共发行10160只,接近2010年全年发行数量;而11月份到期的银行理财产品达到1786款,较10月的1689款增加了97款,增幅为5.74%。
光大证券行业分析师沈维认为,在当前负利率的环境下,银行存款面临来自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而在银行体系内部,受制于严格的存贷比监管,即使大银行也面临来自中小银行的“存款争夺战”。由于利率的非市场化,大量发行理财产品成为银行参与存款竞争的最重要方式,因此,近年来各家商业银行纷纷加大了对理财产品的发行和推广力度。
在来势汹涌的银行理财产品浪潮中,3个月、1个月、7天甚至更短期的理财产品占比超过六成。业内分析人士称,银行如果过度依赖短期理财产品,将造成存款在月初、月中、月末大幅震荡,极易诱发流动性风险。因此,近期银监会已经紧急叫停了一个月及其以下期限的理财产品,希望改变目前银行通过短期理财产品变相高息揽储的乱象。
但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具体执行环节,各家银行迅速反应,以打“擦边球”的方式与监管层玩起了“躲猫猫”:不让发行30天以内的短期理财产品,则发行31天、33天、35天的理财产品;一些银行还推出可以随时买、随时赎回的无固定期限理财产品,以及针对大额现金的定制存款业务,开出的收益率“相当诱人”。
同质化日趋严重
采访中不少投资者反映,感觉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就像“刘姥姥走进了大观园”,什么债券型理财产品、银信理财产品、银保理财产品、FOF理财产品、QDII理财产品……各种产品一大箩筐,让人眼花缭乱却又一头雾水。
记者随机走访了广州几家商业银行,年关将至,当提及要购买理财产品的时候,各家银行的客户专员都非常热情的拿出一大摞产品介绍,什么“乾元—日鑫月溢”组合型人民币理财产品、非凡理财人民币“周周赢”理财产品、“得利宝沃德添利”理财产品等,但若想仔细了解产品情况,客户专员就显得有些不耐烦了:要么说自己上网查阅说明;要么说得先签约才能看具体条款;有的则直接拍着胸脯向记者保证,“产品向来是一经推出客户都抢着买,从来没出过任何问题”。
普益财富研究员方益认为,设计“花样百出”的银行理财产品,实则同质化日趋严重,眼看年底考核将至,不同银行间的市场争夺战日趋白热化。在各项压力和利益的驱动下,部分销售人员为了提高业绩,向投资者片面夸大产品收益,隐瞒潜在风险。
过去以存贷为主业的商业银行,面对近年来呈爆发式增长的银行理财市场,是否已经做好了向“代客理财”转型的准备、相关的后续管理是否能跟上呢?
据了解,针对银行理财市场运行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各类问题,相关监管部门不断加大了对银行理财市场的规范和整顿力度,相继下发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要求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提高合规销售水平,防止误导销售,并重点强调不得通过发行短期和超短期的高收益理财产品变相高息揽储。
各方呼吁信息透明
“其实我也挺担心的,因为毕竟有些理财产品的收益明显高出同期存款利率很多,作为投资者当然关注银行是如何配置操作的,但很少有银行会定期公布收益情况,一般都是到期日才知道盈亏结果。”陈凌凌说。
调查中记者发现,公众对于银行理财产品高收益的疑虑多是由于大量银行理财产品投向不清、信息公开不透明造成的。广州投资者林威告诉记者,资金是投向股市、基金、外汇市场、债券市场还是其他领域,一般来说消费者并不是特别清楚,而商业银行也不会特别说明在不同市场间操作是如何实现的,以及如果可以取得高收益又将伴随怎样的高风险。
“总之就是很糊涂,不透明,一旦把钱交给银行,盈亏就听天由命了。”林威说。
广东深天成律师事务所郑绪华律师认为,“代客理财”是商业银行适应市场多元化需求的必然选择,但普通老百姓往往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弱势方,迅速发展的银行理财市场需要尽快健全与之相匹配的管理和监管规则。“是否可以在产品协议中就明确规定,银行须定期向投资者公布资产配置及产品收益的情况,并对产品可能出现的风险及时给予披露。”郑绪华说。